本报讯(记者黄佩杰通讯员苏新法报道)今年12月1日是第27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主题仍为“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
日前,记者就我市艾滋病防治情况采访了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科有关负责人。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虽然总体上处在低流行地区,但报告病例逐年上升,形势依然严峻。
我市艾滋病传播方式主要为性传播,且同性性传播高于异性性传播
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科负责人介绍,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从目前我市的情况来看,性传播占90%以上,同性性传播高于异性性传播。近几年报告病例中,男男同性恋之间的传播在70%左右,配偶间传播也有所增加。
由于社会上存在对受艾滋病影响人群的歧视,给艾滋病防控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一是有高危行为的人不主动检测,二是感染者对配偶、性伴隐瞒自己感染的事实,造成二次传播。
据了解,艾滋病感染者的潜伏期为8—10年,一旦发病成为艾滋病病人,不治疗时,一般1—2年内死亡。目前,我市的报告艾滋病感染者除已死亡或正在住院的,很多都在正常的工作岗位上。
艾滋病防治工作复杂,各级机构人手不足
据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科负责人介绍,艾滋病防治工作从检测、干预,到随访、治疗,工作量大。目前,各级“防艾”机构普遍存在人手不足的问题。
一位基层“防艾”工作者向记者介绍,艾滋病感染者要得到确认,至少需要四次检测:第一次初筛检测呈阳性者,送市一级检测再阳性,送省一级进行确证试验,确证实验阳性证明本人是艾滋病感染者,再做检测。
而对确认的艾滋病感染者,需要及时随访、及时检测、跟踪治疗。一年两次采血,24小时内送省检测;服药的感染者、病人,一年需做七次随访、四次采血检测、四次查体、一次病毒载量检测,同时还要做耐药性监测;艾滋病感染者的阴性配偶,一年一次采血检测。服药患者依据检测结果和本人的病理生理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我市对“防艾”工作紧抓不懈,已建立4个国家级艾滋病检测哨点
近年来,我市对“防艾”工作紧抓不懈。通过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等“五进”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手机等媒体,不断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包括艾滋病、性病、丙肝防治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逐年提高。
全市建立了4个国家级艾滋病检测哨点,通过哨点监测掌握辖区内特定人群艾滋病流行趋势和流行状况,从而制定有效防控策略和干预措施。全市疾控、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建立自愿咨询检测门诊23个,通过自愿咨询检测门诊、医院病人就诊筛选、无偿献血、高危人群干预等手段扩大检测覆盖面,最大限度发现感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