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曾赴利比里亚应对埃博拉疫情的哈医大四院感染科主任医师王福祥介绍,根据最近几年研究成果,我省艾滋病病毒感染类型,已经从原来的B亚型转变为CRF01-AE型,通过男男同性传播的正是这一类型。该病毒感染人数占新感染人群的70%,且性别比例极其悬殊。2013年感染的男女比例为10:1,感染人群包括学生、商人、政府官员等各职业。虽然在总人口比例中,我省艾滋病感染者数量稀少,但新增感染人群仍出现逐年递增态势。
哈医大四院感染科副护士长李春兰告诉记者,对于艾滋病病毒感染人群的增加,护理一线有最直观的感受。近一两年,因艾滋病并发症住院的患者常年保持在20个左右。与过去的B亚型艾滋病病毒长达2到10年的潜伏期不同,CRF01-AE型2到3年就会发病。护理一线医护人员对此都觉得压力颇大。李春兰说压力是来自多方面的,首先谈“艾”色变是过去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偏激心态,这导致与艾滋病患者近距离接触的医护人员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受害者,即便是身边的家人也需要一个长期过程来接受和了解。而在日常的医护工作中,护理人员也面临着诸多的尴尬之处,因为艾滋病的特殊性,护理人员要在工作中加倍小心,同时还要注意到自己不能表现出小心过度的样子,否则会给患者造成歧视的感觉。
李护士长介绍,最近几年艾滋病感染人群逐步低龄化,这让护理人员觉得很心痛。她说这部分患者在刚刚确诊的时候,一般都非常恐惧,甚至还对医护人员表现出攻击性。李春兰说,艾滋病虽然只是一种病毒,但是从感染人群构成看,背后可以挖掘的内容还有很多,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性教育和心理关爱还需更加关注。
王福祥主任指出,尽管艾滋病目前尚无法治愈,但现在的医疗水平已经足以应对艾滋病的治疗,国家也已将艾滋病定性为乙类感染性疾病。但矫正公众的偏颇看法却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里医疗机构应起带头作用。他说,过去不仅社会中存在歧视现象,医疗机构中也同样存在,比如医生拒绝为艾滋病患者做手术或产科医生不接携带艾滋病毒的产妇等。现在这些方面已经得到极大改观,作为全省最大艾滋病门诊,医大四院的外科、妇产科、骨科、胸外科都已治疗过携带艾滋病毒的患者,这类患者的总数已经超过700人。
早发现、早检测、早治疗,患者可以达到正常人的平均寿命,王主任说希望艾滋病感染者能够尽早去做检测,既有利于保护自己,也有利于减少艾滋病传播的风险。同时社会大众也应该正确看待艾滋病,周围人对艾滋病人的歧视和冷漠,往往比艾滋病本身更有杀伤力。现在的艾滋病已经可以看做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日常生活工作中吃饭、握手、拥抱都不会传染,公众也应该多储备这样的常识,对艾滋病感染者多一些包容与了解。
!-sse>!-s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