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艾滋病之路:科学与人道并存
- 未知
- chain2012
- 2015-06-15 12:20:24
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登载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例报告,这是世界上首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夺人生命的病魔才被逐渐揭开面纱。此后,艾滋病开始在各大洲蔓延,并且速度惊人,至今仍然没能找到治愈的方法。其传染力之高也让人谈“艾”色变。在抗击艾滋病的同时,人们也走上了反对艾滋病歧视的人道主义道路,迄今30多年的历史中,这条道路上行人渐多,希望也一直伴随。
揭开恶魔的面纱
1959年,在现在的刚果共和国,一名成年男子在进行血浆测试时发现一种怪异病毒。人们不知道这是什么病毒,也无法理解这种疾病的可怕之处。
随后,这种病毒来到了大西洋彼岸的北美洲。1969年,在美国的圣路易斯州,一名15岁非洲籍美国少年突然病死,其体内组织发现了相似的病毒。再然后是北欧,1976年,一名挪威水手病死,罪魁祸首还是这个不知道名字与历史的病毒。
人们对于这个病毒的致病原理以及传染特性一无所知。直到1981年,美国洛杉矶的5名染病青年的病例报告发表,人们正式发现了艾滋病毒的大规模传播。
艾滋病展现在人们眼前的第一个侧面叫做“卡氏肺囊虫肺炎”。卡氏肺囊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它广泛存在于人和某些哺乳类的肺组织内。其隐性或潜在性感染相当多见,但健康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因此,由它所致的肺炎是罕见的,几乎只发生于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放疗、晚期癌症以及患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的患者中。而这位病人正当壮年,没有任何已知原因能够解释他这非同寻常的严重免疫缺陷。
1980年10月洛杉矶的医生接连发现了卡氏肺囊虫肺炎病例。所有这些患者都有一个相同的特征:他们都是年轻的同性恋者。这一人群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各种免疫缺陷问题,包括肝炎、性病、多种病毒性感染、寄生虫病等。
被发现的5名患者先后死去,现有的治疗对他们几乎毫无帮助。一番波折之后,1981年6月5日,位于美国亚特兰大的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刊物《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在其第三十卷第一期以《卡氏肺囊虫肺炎—洛杉矶》为题介绍了这5名患者的病例报告。
几乎与此同时,艾滋病的第二个侧面也被发现,纽约大学医学院皮肤病学和微生物学的一位教授向CDC报告了另一种极为罕见的疾病的突然爆发—卡波西肉瘤。
最终,专家认定这两者之间存在联系。1981年7月4日,CDC公报发表的第二篇文章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轰动,该文题为《男同性恋者中的卡波西肉瘤和卡氏肺囊虫肺炎》。CDC所加的编者按向全球的医学界发出了应当密切关注卡波西肉瘤、卡氏肺囊虫肺炎,以及其他可能出现的与男同性恋者免疫抑制相关的疾病的警告。
人们开始意识到,这是一个世界性的流行病。其传播途径也被定为性传播。CDC将其命名为“男同性恋相关免疫缺陷综合征”(GRID)。
但很快就被推翻。1982年6月,CDC发现一名59岁的血友病患者感染了GRID。他不具备当时已知的任何传染条件。但是后来证明,他是在输血时感染。血液传播开始被发现并且正视。显然,再将这种疾病称为GRID是不恰当的了。CDC提出了“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
艾滋病来到中国
在“艾滋病”正式被提出之后,其蔓延的脚步就从未停止,五大洲都发现了它的踪迹。
1985年,一名阿根廷男子因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中国的医疗工作者才第一次接触到艾滋病。
根据协和医院的档案记载,1985年6月4日下午6:10,一位34岁、旅居美国15年的阿根廷籍男子在西安旅游返回北京后,因“肺部感染”收住北京协和医院外宾医疗科病房。患者刚入院时神志尚清,但高烧不退,呼吸困难进展迅速。6月6日上午10:10,患者死于中毒性休克、呼吸循环衰竭。
当时的内科副主任王爱霞头脑中闪现出了一个名词:卡氏肺囊虫肺炎,也就是艾滋病。根据患者携带证件,医师把电话打到患者在美国洛杉矶驻地的电话局,最终确认此患者正是艾滋病患者。
但是当时的中国对于艾滋病简直就是闻所未闻。6月5日,这名病人的2.5毫升血清标本被送到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进行检测,艾滋病被证实第一次在中国出现。
为了取得更多的医疗数据,协和医院在经过沟通并取得同意之后,对该患者进行了尸检。解剖室只有3名医生。普通防护,两层面纱的口罩。最终共得到病理切片99张。研究结果最终以“临床病理讨论第96例—发热、咳嗽、进行性呼吸困难”为题,发表在《中华内科杂志》1986年第25卷第7期上。
文章在编后语写到:AIDS是国外近5年来发现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由于其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又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病死率较高,在西方社会引起极大的恐惧。但AIDS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分布,主要通过不正当的性关系、输入带该病毒的血液制品、使用消毒不严的注射器械等传染。
1989年,北京的一名男售货员第一个被确诊染上艾滋病。1998年6月,青海省报告发现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至此,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全国其他31个省、市、自治区均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治疗与反歧视之路
1983年5月,法国的科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份报告称,分离出一种新的人类逆转录病毒。1984年,美国科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宣布,他们发现的一种人类逆转录病毒可能是导致艾滋病的元凶。
尽管两家在首先发现权上一直存有争议,但美国总统和法国总理出面协调,两个团体达成协议共享专利使用权。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因为一项医学研究引发了如此高规格的政治协商。随着人体免疫缺损病毒(HIV)的发现,人们终于开始看清面对的是怎样的敌人了。
1984年,著名影星伊丽莎白·泰勒为洛杉矶艾滋病计划组织主持了第一个艾滋病筹集捐款活动。当年底,仅美国就有3665人死于艾滋病。同年,艾滋病在非洲开始大规模蔓延。
1985年,患有血友病的13岁男孩瑞恩·怀特,因感染上艾滋病而被禁止继续上课。怀特只有通过诉讼来争取机会。尽管有教育部及卫生部官员的努力,还是遭到了校方的抵制,后因法官拒绝发布“禁止怀特就学”和“禁止怀特入学”的禁令,怀特才得以再次进入学校就读。然而入学后的一年多里,怀特备受欺负和辱骂。直到1987年,在迈克尔·杰克逊的帮助下,怀特一家搬到一个愿意接纳他们的小镇,全家人的噩梦才算结束。由此,怀特开始了反对艾滋病歧视的公开演说,直到1990年去世。
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启动了全球艾滋病防治计划。12月1日也被设立为世界艾滋病日,红丝带被确认为国际艾滋病认识标志。1996年,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建立。
中国也未能避开艾滋病的蔓延。截至2013年9月30日,全国共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约43.4万例。河南省上蔡县文楼村是全国艾滋病防治帮扶工作重点村,被人们称为“艾滋病村”。
中国政府也在2004年出台了“四免一关怀”政策,免费对农村居民和城镇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等保障制度的经济困难人员中的艾滋病病人免费提供抗病毒药物;在全国范围内为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提供免费母婴阻断药物及婴儿检测试剂;对艾滋病病人的孤儿免收上学费用。“一关怀”指的是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病人纳入政府救助范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必要的生活救济。
可以说,全世界在对艾滋病患者的人道主义救援和治疗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14年在乌克兰坠毁的马航MH17航班上,有108位全世界艾滋病研究领域的顶尖专家遇难,对于抗艾领域来说,是极其惨重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