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交学者网站11月22日文章,原题:吸毒和艾滋病病毒以及为中国北方降低危害的一种模式 如今,中国吉林省打击毒品形势严峻。例如,1991年延边市仅有44名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但2010年升至2090名。目前,该数字在吉林全省超过1万。吸毒人员增多不仅损害个人还危害社会,因为艾滋病病毒(HIV)传播与吸毒有关。1994年以来,吉林省的HIV感染率逐年递增。
幸运的是,云南省已为中国如何有效应对该问题提供了范例。1989年至2004年,该省是中国HIV感染率最高的省份。众所周知,云南省毗邻“金三角”产毒区,中国约60%-70%的毒品都从该地区流入。
在此期间,云南省内的吸毒和高风险性行为密切相关。2002年的一项研究发现,该省82%的吸毒人员有多名性伴侣,而其他人群的该比例仅为18%。起初,当地政府应对HIV蔓延的主要举措是大力扫黄和禁毒,并允许有关部门隔离感染者。然而,此举并未阻止HIV扩散,反而促使相关行为更为隐蔽。
此后,云南官员开始转向降低危害和预防政策以应对公共健康问题。此类项目包括针具交换、敦促性工作者使用避孕套并向其提供健康教育等。另一种举措是与非政府组织(NGO)合作。由于感染HIV会使患者名声受损且担心受罚,NGO更容易与HIV感染者或从事高风险行为的个人接触。为解决HIV问题,2014年云南省政府为NGO拨款150万元,以促进教育并提供医疗服务。
云吉两省颇有相似之处。云南省针对HIV感染和吸毒行为实施的降低危害政策,确实比其最初采用的管制举措更成功。吉林省应该吸取云南省以往的教训并学习其以高风险人群为工作中心的经验。这将要求NGO、警方和高风险社区相互合作并建立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