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1日

“零艾滋”需要“零歧视”

  • 新疆日报
  • 晁瑾
  • 2015-12-09 13:19:14

在采访中,记者关注到艾滋病防治人员都不约而同提到了一个词:歧视。

的确,记者接触的多个艾滋病患者都讲述过饱受内心煎熬的时候被一些医务人员的冷眼吓退,干脆破罐子破摔不愿再去接受治疗,还有的甚至产生报复社会的想法。

而阿玛古丽医生却用细致的工作和贴心的关怀,让三百多个患者按时服药,按时治疗。很多人甚至不在自己的辖区治疗,跑很远的路来找她。她常常说,这是患者的依从性好,记者却认为这也是医生将患者当朋友、当亲人对待的“健康处方”开得好,患者一定会珍视,会配合。

肯尼亚一位艾滋病患者曾经说过:他人的风凉话和冷嘲热讽就像“杀人的刀”,毫不留情地“杀死

你全部的斗志”。西方发达国家在经历过那段痛苦的歧视期后,从严酷的现实中认识到,只有

正视病症,尊重患者,最终才能消除疾患。时至今日,肯尼亚防艾治艾成效斐然。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有一种思想影响深远,那就是:洁身自爱、讳疾忌医。人们对于疾病的恐惧,更多的是对名誉的珍视。一些人有了病,宁可放弃治疗,也不去招致非议。而艾滋病作为一种看似特殊的疾病,从一开始就处于难以启齿的尴尬境地。也正因为这样的歧视,很多患者有病不敢言,更多人迫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不得不伪装起来,要么继续讳疾忌医,要么走上绝望之路,导致病情扩散,加剧了艾滋病防治难度。

“很多人仍然不知道艾滋病病毒不会通过空气、食物、水传播,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可以做很多种工作,而完全不会影响他人。”阿玛古丽说,“面对艾滋病人,可能仅仅需要你一个握手、一个拥抱、一个微笑。”其实,科学界已经给出了一些答案,艾滋病并不可怕,它只是众多顽症的一种,正视而不歧视,尊重而不歪曲,用科学精神去对待,就能控制住它。

“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这不仅是一句口号,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改变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心态,让艾滋病患者普遍感受到社会的尊重与关爱,重新鼓起积极生活的勇气,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减少新增艾滋感染病例,才能真正让防艾工作“向零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