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卫生计生委11月29日发布的数据表明:自2007年以来,艾滋病在男男同性恋与青少年学生中感染上升较快,已不可忽视。这些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学生主要是男性,占90%以上,传播途径以男性同性性传播为主,比例近70%。(11月30日《中国青年报》)
记者根据湖南卫计委提供的其他几组数据统计得出:大学生艾滋病患者8年上升37倍,并且以此为标题,产生了极大的新闻效应。相信每一个看到这一结果的读者都会深感震惊。这一惊悚的调查数据得到了同日《新京报》披露的一组数据的佐证:近日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心主任吴尊友透露,近5年我国大中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年增35%。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主要以性传播为主,主要是男性同性性转播。截至今年10月底,我国报告现存活15-24岁的青年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9152例。
两篇报道都揭示了一个相同事实,即高校男男同性恋者已成为艾滋病的高发人群。原因除了生理因素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大学生日益开放的性观念与同性恋行为不被社会所接受之间构成的紧张关系,导致大学生男同性恋者背负了诸多精神压力和社会歧视,深感压抑和痛苦,从而更加放纵自己,形成一个封闭的、混乱的、无政府的地下社交圈。结果可想而知,他们一边在没采取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与同性男友淫乱,一边在检测出已感染艾滋病毒并已在治疗的情形下,刻意隐瞒自己的病情(如报道中提到的那样将药瓶扔掉),继续疯狂地与性伴侣做爱,将病毒扩散到更多的性伴侣。
作为一个特殊人群,大学生同性恋者既得不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接纳,也得不到来自学校和老师的关爱和指导,与“谈艾色变”一样,很多高校都忌讳谈论大学生同性恋行为,遑论对他们进行性教育和防艾教育了。几年前,性工作者刘建宁曾找到浙江省某高校一位副校长,直言不讳地指出高校内存在大学生感染艾滋病的风险,该副校长承认这种风险,但他不同意刘来学校做调查,更不能曝光。他向其诉苦,目前的大学教育中,“性、同性恋、艾滋病”仍是忌讳话题。
当前高校性观念的落后,性教育的滞后,只要看看11月12日《北京晨报》报道的一则新闻的反响即知一斑:浙江省卫生计生委日前宣布,未来1年内,将在浙江128所高校中全部安装计生药具自助发放机,为高校学生免费提供避孕药具。消息甫出,便遭致各方质疑。浙江几所高校干脆拒绝避孕药具自助机进校园。校方的态度如此消极,相应的防艾教育和宣传自然难以跟进,大不了在艾滋病日前后拉横幅、发传单、搞讲座,但这些效用并不明显。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校医院一保健医生介绍,学校每年都会在艾滋病日当天开展活动,“通常一个防艾讲座,只吸引七八名学生来听。”
当务之急是各高校要冲破观念藩篱,解放思想,正视现实,再不能掩耳盗铃,讳疾忌医,根据《艾滋病防治条例》要求,将艾滋病知识纳入相关课程,在“性教育”课程中设立专门的防艾课程,提高在校学生预防艾滋病感染的风险意识。建议借鉴广州高校大学生自发组织防艾公益组织“朋友公益”的经验,为教育部门提供在校大专院校学生开展艾滋病防治的专项行动基金,动员在校的大专院校的学生群体开展针对性的防治活动,尤其为在校大专院校学生中的男男性行为人群提供支持和帮助,对他们多一点理解和同情,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像对待正常人一样善待他们,呵护他们,而不是排斥他们,尤其不能对他们搞就业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