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病毒为何在非洲快速传播?
为什么艾滋病病毒在非洲地区传播尤为迅速?德国感染研究中心表示,研究人员在坦桑尼亚研究发现,班氏丝虫感染可使人们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大大提高。
班氏丝虫感染可引发淋巴丝虫病。这种通过蚊子传播的热带疾病可导致四肢或生殖器严重水肿。非洲国家常用的联合药物通常只能杀灭血液中的微丝蚴,即丝虫幼虫,而成虫却常年寄生在人体淋巴系统中。
针对坦桑尼亚1000多名班氏丝虫感染者的研究发现,在14岁至25岁、25岁至45岁、45岁以上三个年龄段中,与未感染班氏丝虫的人相比,班氏丝虫感染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分别提高至3.2倍、2.4倍和1.2倍。
研究人员说,确定班氏丝虫感染可增加艾滋病病毒感染风险后,如何快速杀灭班氏丝虫成虫变得非常重要。此外,从免疫学角度看,这项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导致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因素,从而找到相应预防和治疗方案。
艾滋病起源之谜
20世纪70年代末期,医院里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病人。这些病人全身的免疫系统几乎完全崩溃,所有的医疗手段都无济于事。于是,这种被称为"21世纪超级杀手”的艾滋病在1981年被正式命名,并开始为人类所认识。它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迅猛,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四大杀手。
艾滋病病人因抵抗能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疤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直至因长期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
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因此寻找艾滋病病毒的来源,以期找到攻破此病的良药,成为各国科学家不断研究的课题。
尽管艾滋病的起源有很多争议,但国际上公认一点:这种疾病最初是在非洲被发现的。
艾滋病病毒大约在18世纪至19世纪出现在中非热带雨林地区的灵长类动物的体内。有一种非洲绿猴身上携带一种病毒,称为猴艾滋病病毒,与人类艾滋病病毒很相似。由于绿猴具有健全的免疫系统和较强的免疫能力,约30%至70%的绿猴被此病毒感染后,只携带病毒而不发病。
据说,当地非洲人有吃猴肉和把猴血注人体内以增强性欲的习惯。很可能是他们在杀猴之时,因接触猴血而受到传染,或者在饲养和捕捉猴子时遭到咬、抓造成皮肤损伤,使这种病原体乘机钻进了人体,逐渐进化成人类艾滋病病毒。
美国科学家们用计算机模型计算在艾滋病病毒中发现的基因突变,从而推算出:大约1930年前后,艾滋病病毒从猩猩传染给人类。约在20世纪60年代,这种艾滋病病毒逐渐通过加勒比海地区传人美国东部、东南部,进而传人欧洲和亚洲,在全世界广泛蔓延。
20世纪70年代初,非洲大批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由于性生活的混乱以及静脉注射吸毒等原因,使艾滋病在城市迅速扩散并传播。
1972年8月至1973年7月间,世界卫生组织在乌干达西尼尔地区收集了75份血清,其拓0份含有IIIV抗体,说月IIIV感染不是突发的一时性现象,而是长期广泛地流行和感染的结果。测出这样高水平的抗体,表明人群中有HIV存在。
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高发性让世界卫生组织感到查寻病毒源头的重要性。1989年由美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开展这一工作。病毒的发现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在扎伊尔首都一家医院里,一名血液化验员正在清理血液样品库,一个1959年的血样玻璃瓶引起了他的注意,敏感的化验员对血样进行成分分析,结果令人惊喜:血样中含有IV-1,艾滋病病毒的第一型。这正是使大部分人感染艾滋病的病毒源头。
这家医院的老医生们回忆,这是一位黑人卖的血液,血液大部分用于临床抢救病人,一小部分被装人玻璃试管中冷藏了起来。全球医学家们苦苦寻觅的传播艾滋病病毒的第一滴血找到了。在他身上,也许能找到解开艾滋病病毒之谜的钥匙。
于是人们开始寻找当初献血人的下落。但是,这名黑人音信皆无,寻找以失败结束。
美国专家也曾指出,很早以前艾滋病可能就在亚马孙河流域生活的印第安人的体内存在,但没有引起严重后果。
在奥里萨科河沿岸生活的印第安人,4%有HIV抗体,但却没有症状,其中3人的血液是1968年采集的,说明是良性带毒者。他们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生活,说明感染不是传人的,可能是南美洲的地方病。
全球每年仍有25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发布消息称,一份全球艾滋研究指出,尽管医药已大幅降低死亡率,病人也活得比以往还久,但全球每年仍有约25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
不过,刊登在英国医学期刊《柳叶刀》的这项针对艾滋病毒进行的综合分析指出,感染人数自1997年的330万人颠峰急剧下降后,目前数字已趋于平稳。
据报道,这项研究在南非德班(Durban)的国际艾滋会议进行期间发布,会议旨在评估遏制艾滋病毒扩散的进展。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艾滋病毒已夺走逾3000万条人命。
新研究发现艾滋病病毒弱点
在一个代号为RV144的艾滋病疫苗试验,结果显示这种疫苗能够帮助部分人避免感染艾滋病病毒,但它的有效性只有31%,这一问题让研究人员百思不得其解。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员对前述试验中一些参与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情况进行了仔细分析,结果发现,艾滋病病毒的蛋白质外壳上一个名为V1/V2的地方是疫苗有效与否的关键。在那些注射疫苗且起到保护效果的人群中,疫苗会引起人体免疫系统对艾滋病病毒的这个部位进行攻击;而在那些注射疫苗但仍然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群中,他们感染的病毒多是在V2这个部位发生了变异。
研究人员因此认为,这个部位是艾滋病病毒易被攻破的弱点。据估计,只要艾滋病病毒的这个部位没有变异,注射疫苗可以使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降低80%。
而对于那些这个部位产生了变异以掩盖自身弱点的艾滋病病毒,现在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研发新疫苗,针对这个弱点穷追猛打,帮助实现通过注射疫苗来有效控制艾滋病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