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国内空白的科研成果“艾滋病及其相关疾病临床治疗路径”不久前获得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中新网上海5月8日电 (孙国根 严晓慧 陈静)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8日披露,该院卢洪洲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经多年临床实践和研究,终于规范建立“艾滋病及其相关疾病临床治疗路径”。据透露,其中部分路径已被国家卫生计生委选择在全中国进行推广试用。
据介绍,临床路径管理是指针对一个病种,制定出医务人员必须遵循的诊疗模式,使病人从入院到出院依照该模式接受包括检查、手术、治疗等医疗服务。科研团队方面表示,临床实践证实,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治疗合理、有效、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
该院表示,该成果对倡导临床诊治标准化,避免诊疗随意性,规范医疗行为,以及提高医疗执行效率,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的作用有重要意义。该项成果填补了中国的空白,并斩获了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此前,中国大多临床路径都是建立在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事实上,由于人群差异以及国情不同,部分诊疗方案并不适合中国患者。
据悉,艾滋病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之一。目前,全球艾滋病疫情仍呈增长趋势。中国自1985年报道第1例艾滋病(AIDS)患者,迄今已有整整31年的历史;虽然艾滋病病毒感染仍是低水平流行,但部分地区和特定人群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的发病率仍未得到有效控制。艾滋病已成为影响中国公众健康的重要疾病,且中国感染者就诊时大多已进入艾滋病期,确诊时大多合并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等相关疾病,其病情的诊治和复杂性面临困难和挑战,亦日趋引起业内专家关注。
由于艾滋病感染诊治具有复杂性,中国一直没有建立和推行艾滋病诊治的临床路径。虽然在过去几年中,中国国内发布了多部艾滋病诊疗指南以及诊疗常规。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同省市、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甚至同一医院内不同的医生对指南的解读或遵守情况都有较大差异,导致同一患者在这些机构就诊时获得的诊治方案有较大差异,影响了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
据悉,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是一所具百年历史的三级甲等医院。该院是全国传染病医师进修教育培训基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临床进修教育基地、上海市感染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等。
据该项目组成员沈银忠博士当日介绍,卢洪洲科研团队在总结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艾滋病及其相关疾病医疗实践和中国艾滋病诊疗常规的基础上,结合科研团队多年来积累的临床诊治经验,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艾滋病及其相关疾病的临床路径。该临床路径的内容包括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机会性感染、艾滋病病毒相关肿瘤、合并其他疾病、免疫重建炎性反应综合征等。其中,具体疾病或相关临床状况的临床路径还包含了诊断标准、路径要求和标准、首日评估及评估、随访要求等。据透露,科研团队还将建立的临床路径编写了中国首部《艾滋病及其相关疾病临床路径》一书。目前科研团队已将该书籍内容转化为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在临床中加以具体实施并不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