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夕,一则“为艾滋病感染者设立独立的考场”的新闻,引爆舆论。
据媒体报道,山西临汾红丝带学校高中班的16名毕业生,将在当地教育部门在该校设立的标准化考场单独进行高考。消息一出,公众舆论两极分化。有人拍手称赞,认为这是关爱和保护;有人则认为这是“贴标签”,有歧视之嫌。
2015年,教育部门为盲人考生设置盲文试卷引发社会广泛称赞,为何此刻为艾滋考生单设考场却引发争议?这一行为是否真的存在歧视?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媒体副总编辑王健直言“毫无疑问”。艾滋病歧视的一个标志性做法就是“另眼看待”,因此,设立“专门考场”不正是将这16名考生贴上“需隔离”的标签,区别对待了吗!
资深媒体人张春蔚更是坦言,“就算这一场考试可以区别对待,那录取呢,融入社会呢,是不是都要区别对待?显然不可能。”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
众所周知,艾滋病通过血液和性传播。艾滋考生和普通考生同处一室考试,并不会导致疾病传染。那为这16名“红丝带”考生设“专门”考场,意义何在?
面对公众的疑惑,红丝带学校校长郭小平解释,“学校离市里考试中心较远,不想交通问题耽误孩子;而且孩子们与外界接触少,‘主场’考试有助于他们发挥。”面对高考,郭校长坦言,这对孩子们来说非常重要,他们“失败不起”。
而面对外界解读的“歧视”质疑,校长郭小平透露,“目前什么也不考虑,哪怕外界有更多的质疑,都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孩子们的高考上。”
梦想,对这16名孩子来说,同样重要。他们追逐的也许就是一个能和普通学生一样,有一个公平追逐自己人生梦想的机会,而高考对他们而言就是这样一次重要的时机。
王健认为,一个“专门考场”让一群学生受到“贴标签”的质疑,但事实上,他们就读的学校本身就有挥之不去的标签,所以,面对校长建立“专门考场”一事,公众和媒体更应该多一点关怀,少一点“关注”。
正如主持人董倩所说,在这些日子里,媒体不关注反而是对这16名学生最大的一种尊重。
在这所2011年正式建立的临汾红丝带学校,也是我国目前为止唯一一所艾滋病患儿学校里,还有17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他们也会像这16名孩子一样,不久之后,走向高考,追逐人生的梦想。
2017年高考近在眼前,或许舆论应该选择临时退场。今天,让这16个孩子心无旁骛地追求自己的公平。明天,在我们的努力下,全社会会实现对艾滋病患者一视同仁。总有一天,社会中的各种歧视现象也都会逐渐趋向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