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日

燕系红丝带 守护万里行——北京大学“青春红丝带守护行动”纪实

  • 北京大学新闻网
  • 2017-08-25 19:18:27

  “我们之间发生过许多温暖的故事,有一个场景我永远无法忘记,那是我们第一次接触孩子们、在当地开展完夏令营要离开的时刻,本已走出几百米远的她们一次次跑回我们跟前,载着志愿者的车开了就跟着车跑,哽咽地唱着我们教给她们的歌,光道别就来来回回几条街,我们离不开,孩子们舍不得。我们感到一种责任的力量,也开始思考建立一种长效的帮扶陪伴机制。”教育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李晓丹说道。相信青年力量、努力做出改变,心系受艾滋病影响的每个孩子,用青春守护红丝带,一项青年行动应运而生。

  2017年7月,北京大学团委、红十字会倡议发起“青春红丝带守护行动”,这是由七所高校学子共同参与的青年防艾行动,旨在建立起针对受艾滋病影响青少年的大学生陪伴模式和精准帮扶机制,助力当地孩子成长成才。

  2017年暑期,北京大学24名青年志愿者分三路奔赴安徽省阜阳市、云南省瑞丽市和四川省凉山州三个艾滋病防治典型地区,走近孩子们,对其家庭进行入户调研,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需求数据库。之后,将在此基础上,行动联盟高校将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力量及当地高校地缘优势,共同开展对三省受艾滋病影响青少年的“结对子”帮扶工作,开展长期的关爱陪伴活动,形成“涟漪式帮扶陪伴模式”;此外,利用前期调研成果,精确分类艾滋儿童需求,对接政府与社会资源,形成社会化、高标准的“专业化精准帮扶机制”,由学校推及全社会营造共抗艾滋、关爱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的积极氛围,助力当地受艾滋病影响的青少年成长成才,为防艾抗艾事业贡献力量。

  青年志愿者建立“燕系红丝带”微信公众号,写下红丝带志愿者手记,传播艾滋病防治知识,讲述志愿者见到的人和他们背后的故事,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发出青年声音。

关注本身就是改变的开始

  7月26日,北大9名红丝带志愿者抵达安徽阜阳,开展在阜阳阜爱协会的前期调研工作。

  阜阳部分村庄曾深受非法卖血之害而一度成为艾滋病的高发地。阜爱协会成立13年来,持续帮助阜阳及周边地区受到艾滋病影响的孩子。从2006年开始,彭丽媛女士经常来到阜阳看望孩子们,给他们写信,还悄悄往孩子们手里塞钱,孩子们都亲切地叫她“彭妈妈”。北大不少志愿者已经不是第一次来到阜阳了,孩子们已和“常来的”哥哥姐姐建立了很深的感情。

一起画下美好的“未来”

  在需求调研的几天里,志愿者们“心里总有点说不上来的压抑”。志愿者说:“不断跟眼前这个叫小真的女孩说话,而她却总是看着我,不回答。我尝试着努力地走近她却得不到回应,心里有一些失落。”

  也许他们自己知道,艾滋病在大多数人心中是什么样子;也许他们经历过,因为自己的特殊身份受到来自外界的伤害。“就在我有些失望的时候,小真悄悄地走过来,恶作剧地在我脸上蹭了一块蛋糕。我一抬头,看到她灿烂的笑脸,我也笑了。”孩子们的遭遇无法改变,他们因此变得更加敏感,但是走近他们就会发现,和其他孩子一样,他们也有着最天真的笑脸。志愿者离开后,手机上还经常会出现他们的问候。有时候虽然只是一句“哥哥”或“姐姐”,但这都表明——他们,以及更多的孩子仍然需要关注、陪伴和守护。

给孩子们过生日,共同许愿

  外国语学院2014级本科生王馨漪这个暑假刚刚加入到红丝带志愿者的队伍中来,她这样描述自己的经历:“恐艾者不在少数,在我来之前,凭着对艾滋病知识的有限了解,我也会把艾滋病和死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当初我跟家人提出要来参加红丝带实践团,他们也是坚决不同意。一听到‘艾滋’两字从头到脚地排斥。最后我只能先斩后奏,买完来阜阳的车票之后才正式‘通知’家人。”

  “之后一路上,我不断地学习防艾抗艾知识,同时也会和家人分享。当我和家人说艾滋病人只要接受治疗、坚持用药,完全可以过上跟正常人一样的生活,一样可以成家立业、结婚生子的时候,家里人很惊讶。为了了解得更清楚,我们一起上网查资料,知道了‘窗口期’‘母婴阻断技术’‘CD4细胞’等等。我明显感觉到,深入了解之后,家人心态平和了许多。”

  从恐惧逃避到客观正视,志愿者和家人选择靠近、主动了解,对艾滋的态度有了很大转变。既然一个家庭可以,那么一个社会同样可以,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大家的共同努力。这也让志愿者们意识到,除了陪伴关怀之外,扭转社会上的偏见更是任重道远。现在我国对于艾滋病患者仍然存在严重的歧视现象,恐惧来源于无知,相互戒备只能制造矛盾。因此,志愿者们长途跋涉来到这里,不仅是为了陪伴这些孩子们,更着眼于长远的目标,为使得艾滋病患者有一天能够在社会上得到平等的对待而不懈努力。关注本身就是改变的开始,相信通过相关知识的宣传,更多人可以了解艾滋、正视艾滋,让我们共同努力,迎接恐惧和偏见真正消融的那一天。

北大志愿者与安徽阜阳的孩子们合影

“未来的路,我们一起走”

  4个小时的飞机,20个小时的硬座大巴,6名北大红丝带志愿者用一天一夜到达了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并在当地卫计局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开始了在当地圆愿小屋的行动。

瑞丽位于中缅边界,一些家庭受毒品之害而成为受艾滋病影响的家庭。圆愿小屋位于瑞丽市勐卯镇勐卯村卫生院,是一幢小小的阁楼,白墙尖屋顶,带有金黄色的墙面和点缀。小屋有一个同样漂亮的名字——圆愿,得偿心愿,金色的字体在阳光下显得温暖而热烈。在小屋建成之前,瑞丽市卫计局一直都在探索帮扶方式,但是由于家庭贫困、社区接纳度低、支持度不足等原因,大部分孩子并没有足够的机会接受相关心理辅导、课外教育和培训及拓展才艺。2009年12月,在国家卫计委防治艾滋病宣传员彭丽媛女士的倡导和支持下,圆愿小屋的建设被提上日程。2010年6月1日,作为专为贫困脆弱和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服务的平台,圆愿小屋正式建成。

  在小屋里,教室明亮,高大的树木在窗前投下影子;在自习屋里,书架上的图书排列整齐,种类齐全。在能够保持孩子们原有生活和自愿的前提下,小屋在课外时间为受助儿童提供了学习多种才艺的机会,包括绘画、葫芦丝、声乐、舞蹈、钢琴等。他们在美的熏陶下逐渐变得更加自信、开朗、积极向上,为了心中的梦想而努力着。大大的眼睛,透着灵气;害羞的笑,小鹿样的闪躲;葫芦丝和吉他的声音偶尔飘过来,孩子们跟在志愿者身后,“哥哥姐姐老师”地叫个不停。

  出小屋里的明媚灿烂,青年志愿者们走进畹町傣族村寨开展入户调研,感知这些孩子的实际生活状况,引发了更多思考。

志愿者入户瑞丽畹町村寨调研

  “墙外雨水打不落的喇叭花院子里泡着的碗筷,眼前头发长草身子瘦弱的后爹,没有出现的却被摹画的内向男孩小天,以及满墙挂的小天妈——一位美丽傣族女人——的照片。一切都是想象所不能及的。”“没有什么比那一刻更让人憎恨毒品。我盼望,行动能带来改变,哪怕一丝一毫。”

  每一个孩子背后的家庭,都有难以言说的苦涩故事。但在那些艰难的背后,亲情、爱情、陌生人之间的温情,都让志愿者们不断成熟、感受生命的顽强,受访者的理解与包容,也给了“青春红丝带守护行动”更大的前进动力。

  “路途多舛,但我们仍盼望再次归来。一定要实实在在地帮助到孩子们和这些家庭,首先守护行动不能给他们带来任何困扰,另外,我们青年要尽自己之力、发动社会力量来消除社会歧视。”国际关系学院2014级本科生王立波说。

北大志愿者与云南瑞丽圆愿小屋的孩子们合影

  小屋的琴声还在继续,孩子们在阳光下成长,但冷漠的风沙还在远方,属于一个家庭的忧郁依然存在,北大青年志愿者们仍旧在前行,与这群可爱的孩子一起,踏上去往未来的路。“未来的路,我们一起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位志愿者说,他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相信青年的力量,一定会有更多人加入到行动中来。

  9月,10名北大学子还将奔赴四川凉山,与更多需要帮助和陪伴的孩子建立联系,走进更多的家庭进行调研,搭建长效数据库。之后,志愿者们还会对接企业和其他社会资源共同开展更大规模的行动,与此同时,全国范围内的青春红丝带守护行动高校联盟也将建立起来。

  “青春红丝带守护行动”重在长期、长效。从高校出发,以青年为首,这注定是一场打响于高校而联动全社会的硬仗。作为一项由高校发起的长效帮扶行动,它不仅仅要在高校青年中奏响防艾抗艾的青春之歌,更要将“反歧视”的号角吹向全社会,将触角伸入企业、政府和百姓大众,在社会中形成防艾抗艾、用心关“艾”的良好氛围,实实在在的帮助、切切实实的陪伴,助力受到艾滋病影响的孩子们成长成才。

  “可接住风沙,仍期待雪花,能翻过山崖,就留住红霞;问你还好吗,回望如回答,向人间走马,我在这里啊。”这是为“青春红丝带守护行动”创作的主题曲《回答》中的最后几句,孩子们尽管生来坎坷,却从未丢失爱与被爱的能力,路旁有花、心中有歌、天上有星也是他们心里未曾磨灭的憧憬。“我在这里”是青春红丝带守护行动志愿者们最深情而坚定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