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3日

国际防艾专家:利用互联网+开展艾滋病防治,对中国是巨大的机会

  • 淡蓝公益
  • 2017-11-16 20:21:11

  11月15日,由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主办的“中国‘互联网+’与HIV预防策略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人卫酒店举行。 

  来自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美国耶鲁大学和埃默里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疾控中心、美国疾控中心、北京市疾控中心等国内外研究机构、高校和组织的40余位艾滋病防治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了会议,并就互联网技术与HIV等疾病传播的关系、中国利用互联网进行艾滋病防治的策略、社交应用在重点人群中实施“互联网+HIV防控”的经验和实践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和讨论。

  在社交App与HIV等疾病传播关系的讨论中,Blued副总裁、首席医学官米国栋博士首先回顾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引导出这一争议话题:

有些研究认为对社交App的使用增加了行为风险,有些认为使用和不使用社交App的人群在感染率和新发感染数据上没有显著差别,但相关研究都一致认为社交App是开展大规模艾滋病干预宣传的绝佳机会和有效平台。

著名卫生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王若涛教授主持相关论题讨论著名卫生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王若涛教授主持相关论题讨论

  在讨论中,国际专家肯定了移动社交媒体作为创新性手段在艾滋病干预中的广泛应用和显著成效。然而具体到中国语境,社交App与艾滋病传播的关系还处于尚待厘清的状态。

  现场有研究人员表示,“使用社交App的人群倾向于有更多的性伴和无保护的性行为”。针对此一说法,国内外专家作出了回应和质疑。

他们指出,发生不安全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众多,现有的横断面调查无法进行因果关系的推论;而在流行病传播模型中,性伴数量只与一个影响因素相关,不具有决定性意义。 

  耶鲁大学教授Kaveh Khoshnood对此指出,所有新策略采用之初都会受到质疑,例如为静脉吸毒者提供针具曾被诟病为鼓励吸毒行为,甚至当初推广安全套时也有“安全套助长了性行为发生”的质疑。目前,“互联网+艾滋病防治”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

  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理事长王玉民对此说道,所有新技术都是双刃剑,取决于我们如何去使用它。使用社交App可能增加了行为风险,但行为最终取决于人,社交App也可以作为有效的艾滋病干预平台。“如果没有淡蓝(Blued)这样的互联网应用,要向十万、百万的重点人群提供艾滋病宣传教育,那是无法想象的。”

  美国埃默里大学的Aaron教授则分享道,他们曾试图和多个欧美国家的MSM社交App合作开展艾滋病防治,但没有任何一家机构像Blued这样有强烈的合作意愿和主动探索的精神。这对中国来讲,是巨大的机会,也是中国在艾滋病防治领域领先于世界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