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处于性活跃期,引导青少年预防艾滋病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课题。2月26日,记者从柳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到,从2008年开始,该中心部分工作人员利用4-5年时间,在校外开展青少年艾滋病预防同伴教育网络建设研究,帮助校外青少年筑起防艾的“防火墙”。
找出教育“领头羊”
据介绍,柳州市接受该研究的人员共300名,他们分别是年龄在13-24岁的未在校读书的青少年。这些人员分为五种类型:农民工,传统个体经营者及打工者,无业、待业、失学、辍学者,常到网吧、桌球室等娱乐场所活动者以及正在进行短期职业培训的青少年。
“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和朋友的意见或建议,青少年尤其如此。”疾控人员了解到这点后,就利用青少年的趋众倾向,对他们进行同伴教育。
通过社区联系、学校提供信息、上门沟通等方式,疾控人员在上述5类目标人群中,每类选择3-6名参与研究,共15-30人作为第一批同伴教育员。“我们先对同伴教育员进行有目的的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巧,然后再由他们向周围的青少年传播知识和技能,甚至向更广泛的范围传播,以达到教育的目的。”疾控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这个过程中,同伴教育员的主动参与让该项工作的开展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