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1日

到"艾滋病村"献爱心 看大学生的另类"寒假作

  • 华龙网
  • chain2012
  • 2013-03-03 00:00:00

  2月25日至3月2日,我市各高校陆续开学。这个寒假,大学生们是如何度过的?近日,记者走访了几所高校。

  用画笔、相机记录“艾滋病村”

  2月14日至24日这10天,四川美术学院2009级版画系学生焦文思等5名学生,在老师带领下来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拉达村,用手里的画笔和相机记录这个“艾滋病村”的生活。

  “拉达村海拔2000多米,是一个非常贫困的村庄。”带队老师付继红告诉记者,地处川滇交界的大凉山是金三角毒品传入国内的重要通道,因此当地很多人卷入吸毒、贩毒中,又因共用针具导致艾滋病的高流行。

  在村公所打地铺住下,5名同学开始了在拉达村的艰苦生活。由于高山缺水,5个人每天只能喝2瓶矿泉水,做饭则在村里一个很脏的泥塘取水。“大家10天没洗过脸、漱过口。”焦文思说,在气温-5℃的夜晚更是冻得人直发抖。

  生病的老人输水时用的是“兽药”、因为贫穷每个家庭平均生5个孩子、17岁的少女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每天大家分头走不同的地方、寻访不同的人物,用相机、画笔记录这个村的状态。

  然而,尽管这个村贫穷与落后并存,但同学们依然感受到了真诚和爱。“我们会不时碰见姐姐背着弟弟走很远的路,去镇上卖酒瓶换钱。”学生曹坤念说,第一天到的时候,志愿队带来很多衣物和两大箱糖果,很快就分完了。只剩最后一颗糖时,一位哥哥背着弟弟走来。哥哥将这块糖含在嘴里,当还剩下半块时嘴对嘴地喂给弟弟吃。

  这一幕,让从小生活优越的曹坤念非常震撼。

  “队里有2名学生以前经常逃课,很叛逆。”付继红说,同学们描绘了当地大量的人物、生活素描,也见证了当地人民的贫困生活、亲情友爱等,更加懂得了珍惜、分享和付出,也深刻地体会了生活的真实。

  进工厂体验父母的不易

  今年放寒假前,重庆工商大学给所有的家长发出一封信,让他们督促自己的孩子回家陪父母过年。

  和其他同学可以回家陪父母不一样,机械工程学院大一学生袁文彬的父母,多年来一直在广州打工,春节也不会回家。

  考虑再三,袁文彬决定到父母工作的公司去实习。袁文彬是湖南邵阳人,刚来重庆时,她无论从饮食还是语言环境,都感到极不适应。由于性格内向,袁文彬在陌生的环境也不太善于跟别人交流。

  苦闷之余,从小很少跟父母在一起的袁文彬对父母产生了抱怨:“当初填报志愿时他们认为自己文化低,一点意见也没给。”袁文彬觉得,父母在自己人生最关键的时候没有做好指导工作。

  不过,在工厂实习了一个月食品包装工作的袁文彬发现:原来十几年来父母的生活很不容易!

  “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不断重复机械的流水线工作,工资按件计算。”袁文彬告诉记者,工厂每人每个月上半个月白班,半个月晚班。晚班从晚上7点一直上到第二天早上7点,那夜晚特别漫长。

  “爸妈都是公司的老员工了,但工资只有两三千元。爸爸还常说自己老了,电脑方面的操作都不懂。”袁文彬说,班上很多同学通过和父母谈心、帮忙干家务等加强了和家长的沟通,她自己则应聘到学校的勤工助学书报亭工作,感受了生活的不易。

  西南大学,这个寒假则倡导大学生们在寒假阅读1-2本经典名著。该校心理学院大一学生刘杰告诉记者,学校规定本科学生精读10本名著并通过相应的考核后,可获得两个学分,图书馆也在放寒假前新增了大批经典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