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贫血等遗传性出生缺陷以及艾滋病都是可防难治的疾病。对这两类疾病,广西在原来的出生缺陷三条防线和防艾六招上,又在全国创新构筑一道新防线让预防出生缺陷、预防艾滋病的“两防”知识进校园。12月24日,自治区卫生厅和教育厅联手,首次对全区卫生局局长、教育局局长进行遗传性出生缺陷及艾滋病防控知识培训,随后将在全区培训6000多名生物老师和校医,把“两防”知识带进校园。
3年减少出生缺陷1.9万人
广西是出生缺陷高发区。2005年取消强制婚检后,广西当年婚检率仅2.1%,出生缺陷率却达到历年最高,为22.93%。按当年出生75万新生儿计算,仅当年广西就新增出生缺陷儿1.7万人。在出生缺陷中,地贫是广西出生缺陷的主要病因,每出生200~250个胎儿就有一个是重型地贫胎儿。此外,广西的艾滋病疫情也形势严峻。
为控制出生缺陷和艾滋病发生,广西实施了母婴健康“一免二补”幸福工程、地贫防治计划和防治艾滋病攻坚工程,构筑了婚检、产前筛查和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3道预防出生缺陷的防线,政府送上了“健康大礼包”为新婚夫妇提供免费婚检,为农村孕妇进行产前筛查和农村新生儿进行疾病筛查给予补助。2010年,广西实施地贫防治计划,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以地贫防治计划为龙头,全区缺陷发生率从2009年的20.64%。大幅下降到2012年的11.86%。,已累计减少出生缺陷1.9万余人,地贫也从出生缺陷首位病因下降到第四位。
在艾滋病防控上,广西也是从2010年起开始实施为期5年的防艾攻坚工程,探索推广具有广西特色的“教(宣传教育)、套(100%推广使用安全套)、阻(阻断母婴传播)、治(治疗)、助(救助和关怀)、管(严格管理高危人群)”的防艾6招。2012年,全区婚检、孕产妇免费艾滋病抗体检测率达到98%以上,居全国第一;在治疗的艾滋病病人中,病毒抑制率达到94.9%,居全国首位,全区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试验田”里收获新经验
“广西在预防出生缺陷上已经有了3道防线,现在将防控知识传播到中学,创建了"第四道"防线。”广西资深妇产科专家陈荔丽回忆说,今年8月,她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国际知名遗传学专家孙佩珠教授等人,走进了田阳的一所中学,跟部分学生开展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卫生知识互动课。
专家们用风趣的语言,将什么是遗传病、什么是出生缺陷,怎样预防艾滋病等知识向学生们娓娓道来。当学生们能够一一回答出专家们关于各种疾病如何预防的问题时,专家们将手里的巧克力送到孩子们手中,欣慰地说:“这样,你们以后的生活就会将像巧克力一样甜蜜。”
“不管是出生缺陷还是艾滋病,都与性行为相关。而青少年正处于性活跃时期,只有让这个时期的孩子提早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才能让他们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下一代。”回忆起最初在武鸣和田阳两个试点开展“两防”知识进校园的情形,陈荔丽说,只有通过正常渠道告诉孩子们相关的知识,才能杜绝孩子们从黄色网络等“歪路”上寻找答案以致被误导。
培训师资普及“两防”知识
广西教育和卫生部门联合开展“两防”知识进校园活动在全国是首创行动,也得到了卫生部的肯定。12月6日,两部门联合发文,在全区卫生和教育系统开展“两防”知识的系列培训班,由孙佩珠、陈荔丽及自治区妇幼保健院的部分资深专家组成培训授课队伍,从2012年12月24日至2013年1月5日,培训13期。除第一期为两个系统各市、县、区的局长班外,其余12期,专家们将深入全区各市的中学,培训6000多名中学的生物老师或校医,以及当地一所高中一个年级一个班的学生,此后,再由参加培训的老师和校医担负起各个学校“两防”知识的教育工作。
据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杨伟嘉介绍,广西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艾滋病和地贫防治宣传也有硬性指标:到2014年,校内青少年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要达到98%以上;到2015年,广西校内青少年对地贫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要达到90%以上。
“广西几百万的学生知晓了这些知识,其实也就影响了几百万的家庭。大家口口相传,就能筑起一道预防出生缺陷、预防艾滋病的"万里长城"。”自治区卫生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甘霖点出了“两防”知识进校园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