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0日

防治艾滋病从消除歧视开始

  • 新疆日报
  • chain2012
  • 2012-12-06 00:00:00

  12月1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出席2012年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时表示,性途径已成为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男男同性性传播比例上升明显。有高危行为的人不主动寻求或不愿接受检测,导致中国有近一半的感染者未被发现。新疆自1995年报告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来,至2012年9月,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4万人,死亡5073例。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方法估算,新疆现存活感染者约6万人,约占全国的7.7%,位居全国第五。

  笔者曾是一名医务人员,之前在医院工作时亲身经历过两个与艾滋病有关的故事。一个是一位疑似艾滋病感染者骨折后,竟然无医生敢为他实施手术。另一个例子是一患者幼时手术输血感染,后相信偏方,在未经检查的情况下自以为治愈,现已研究生毕业并娶妻生子,如果不是后来因病就医期间被查出艾滋病感染后,他恐怕还将依然自欺欺人下去。

  很多人一提及“艾滋病”,恐惧、憎恶、歧视等负面情绪随之而来,这种歧视和恐惧不乏医务人员。对艾滋病人的歧视来自于道德,艾滋病联系着不洁性行为、同性恋、毒品等字眼,但是不论艾滋病感染者是如何患病,我们都不应该抛弃他们,对他们的歧视是社会的耻辱。他们同样是弱者,是受害者,我们要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治疗的信心,这同样是一种道德。爱护“老、弱、病、残”是我国的道德传统,这其中的“病”当然也包括艾滋病,歧视他们是用道德的借口行不德之实,用真爱帮助他们,才是真正的大道。

  耻辱感与社会的歧视,让许多高危性行为者不愿接受病毒检测,致使发现延迟,增加了艾滋病病毒传播的风险。长期的缺乏治疗和孤独折磨着艾滋病患者的身心,在生命质量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迫于生活有些艾滋病人从事着可能传播艾滋病病毒的职业,还有些艾滋病人甚至产生了仇视社会的心理,以报复社会为目的从事犯罪行为。这些艾滋病携带者,不仅错过了自身的治疗,也对百姓健康带来危害,更导致了社会的恐慌。艾滋病感染者有尊严生活的权利,用博爱之心去化解他们心中的仇怨,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让他们找到治疗的途径和合适的生活方式,提高他们的权益保护水平,这既是抚慰艾滋病人的需要,也是建设公平、公正社会的应有之义。

  在发达国家,艾滋病已成为一种“可控疾病”,患者死亡率、母婴传染率都明显降低,大多数患者已能在药物的帮助下长期带病生活。近半艾滋病感染者未被发现,从侧面揭示了我国艾滋病感染者就医率的低下。只有消除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取下有色眼镜,才能让他们获得走进医院的勇气,这是对他们的保护,也是对我们自己的保护。

  艾滋病往往与贫困伴生,要让感染者得到有效的治疗,除了提高医疗救治水平外,还应该加强医疗救助,使贫困家庭的艾滋病感染者看得起病、吃得起药。只有全社会用大爱之心,消除对艾滋病的歧视,才能鼓舞人们与艾滋病魔勇敢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