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在专门关押传染病罪犯的监狱,金钟监狱的200多名警察要面对两种压力:其一,监狱不能出事,自己要管好自己的传染病犯人;其二,时刻要防范自己被传染。不过,《法制日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时候,这些警察在履职时却忽略了被传染的危险。八分监区党支部书记、指导员刘勇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位。
刘勇,36岁,高个,消瘦。16年前,刘勇从北京市第三人民警察学校毕业,到了金钟监狱,才知道这是一所专门关押甲肝、乙肝、肺结核、梅毒等传染病犯的监狱。刘勇想过离开,但冷静下来后,这个农民出身的朴实小伙决心干出点成绩来。2008年,监狱组建专门关押艾滋病罪犯的第八分监区后,他成为党支部书记、指导员。为了管好这个特殊群体,刘勇给自己“约法三章”:不嫌弃、不抛弃、不放弃这些患有“世纪绝症”的服刑人员。
如何把这些随时有可能走到生命尽头、对人生已基本绝望的病犯管理好?刘勇提出,要唤起病犯对生活的信心、对未来的希望,才能顺利开展管教工作。
刘勇想了很多办法:他和同事们带领艾滋病犯在分监区旁边共同开辟了一个“新生菜园”,民警与罪犯一起精耕细作,在劳动中加强相互间的沟通交流;组建书法、绘画、种植、棋牌、健身等兴趣小组,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考虑到艾滋病犯终将要走向社会,在刘勇的努力下,分监区与佑安医院签订协议,建立了专家定期会诊机制;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热线走进大墙,对艾滋病罪犯进行了心理干预;北京禁毒志愿者总队在金钟监狱成立禁毒志愿者大队,形成了与社会艾滋病防治机构的衔接机制,帮助艾滋病犯顺利回归并融入社会。
在刘勇的带领下,八分监区罪犯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面露微笑的多了,愁眉不展的少了;主动沟通的多了,自我封闭的少了;遵规守纪的多了,违规违纪的少了。其他病犯分监区向刘勇请教经验,刘勇做了一个比喻,他说,“管理好罪犯,法、理、情一个都不能少,特别是对待病犯,监狱民警更要像阳光一样,用你的热情,你的公正,你的温暖,驱走他们内心的阴霾,使他们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美好,这种对罪犯生活信心的唤醒,意义要远远大于对他们的说教和惩罚。”自此,刘勇有了另一个名字––“阳光狱警”。
“监狱民警得有一套自己的绝活儿”。成为专家,是刘勇的职业目标。这些年,他总结出了管理改造艾滋病罪犯“安全为本、攻心为上、沟通为要、细节为重”的四条原则,“分析引导、行为对照、正反激励、亲情感召、换位思考、冷淡处理”六种方法,这些经验在全监狱得到了推广。他撰写的《外籍艾滋病犯个案改造分析》等论文,填补了我国监狱系统管理教育艾滋病犯研究的空白。
今年2月,刘勇被评为北京市监狱管理局局级专家型干警。此前,他先后荣获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