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2年5月17日 - 在“国际不再恐同日”到来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与中国的男、女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朋友一起庆祝社会的多元化,共同反对歧视和暴力。
每年中国庆祝“国际不再恐同日”的活动都在增加,这显示了男、女同性恋者,双性恋者和跨性别者(LGBT)不断增长的自信,以及中国社会日益开放和宽容的心态。然而,LGBT人士依然在经历着由于其性倾向和性别身份所导致的歧视和暴力。
今年“国际不再恐同日”的主题是“通过教育来抗击教育体系内的恐同现象”。每天世界上都有不计其数的学生因为其不同的性倾向和性别身份,或者由于别人对其性倾向和性别身份的判断,而不能享受其最基本的受教育权。最近的一个网上调查[1]显示,中国有77%的LGBT学生曾经遭受过基于其性倾向和性别身份的欺凌,包括言语和身体的攻击,冷暴力,以及性搔扰,侵犯隐私和敲诈勒索等。
2011年12月8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表声明,称基于性倾向的欺凌是“有悖道德、有违人权、有损公众的健康”,并敦促各国政府“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其公民免遭基于性倾向和性别身份的暴力和歧视”。
联合国秘书长于2012年3月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的发言中,进一步评论了LGBT人士在人类安全上面临的多重威胁。他指出,“有一种针对一些人的暴力和歧视,仅仅因为这些人是男、女同性恋者、双性恋者或跨性别者”,这包括“骇人听闻的暴力袭击,包括性侵犯”以及“在工作、学校和医院环境中普遍存在的偏见”。作为回应,他强调:“我们必须对付暴力,使同性关系去刑事化,禁止歧视,并加强公众教育。”
许国国家和地区的研究都在不断地显示,学校仍然是恐同现象最为严重的社会空间。由于对同性恋和跨性别的恐惧所导致的欺凌,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受教育权,影响着全民教育目标的实现。已经有大量的证据表明这些欺凌行为导致学生出勤率的下降,过早地辍学,学业成绩和水平下降等等不良后果。
由于恐同所导致的欺凌和骚扰也严重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研究结果显示了骚扰和欺凌与健康状况的下降有着显著的关系,比如导致抑郁、缺乏自尊、就医行为减少、高风险性行为的增加,以及由此加剧艾滋病病毒的传播等等。校园欺凌给每一个人都带来负面的影响,包括欺凌者和旁观者。
2011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联合国第一次关于教育体系内对男、女同性恋者、双性恋者、跨性别者和两性人的欺凌现象的国际咨询会,有来自世界上25个国家的联合国机构、民间组织、教育部和学术机构的代表和专家参与。根据咨询会的成果以及文献回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刚刚发布了《教育部门应对由于恐同导致的欺凌》,作为其关于艾滋病和健康教育优秀政策与实践的系列出版物之一。
要有效地防止和遏制教育体系内的恐同和欺凌现象,我们需要一个全系统的应对策略,包括审视相关的政策和学校课程和教学材料,提供员工培训和对学习者的支持服务,以及通过伙伴关系实现社区的充分参与。传播多元和宽容的观念,培养相互尊重和负责任的文化,不因为性倾向和性别身份的差别而相互歧视,为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不应建立在金钱或财富之上,而是通过它对每一个人的尊重得以体现,这种尊重不因人的性倾向和社会地位而有所不同。一个繁荣的社会是一个包容的社会,一个尊重所有人的社会”,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米歇尔 西迪贝在其对“国际不再恐同日”的致辞中说。
在反对教育系统内的恐同和欺凌现象的斗争中,LGBT社群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际不再恐同日”到来之际,看到中国LGBT社群不断成长,并更加有力地发出争取权利的呼声,我们倍感欣慰,满怀希望。中国的LGBT社群在反对基于性倾向和性别身份的歧视、搔扰和暴力的进程中所作的努力,是帮助中国乃至全球实现“三个零”目标,即零感染、零歧视、零死亡目标不可或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