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号在江苏省常州监狱的二监区,关押着一群特殊的罪犯––艾滋病罪犯。2006年,为解决分散关押可能造成的感染、职业暴露等安全隐患和防范压力,江苏省监狱管理局专门筹建了这个艾滋病监区。2007年11月,监区收押了该省第一批39名艾滋病罪犯。4年多来,该监区已累计收押18个监狱、27个看守所的183名艾滋病罪犯。
目前,监区还有60名男性病犯正在服刑。在那里,他们为曾经的罪行进行改造;在那里,他们渴望重新被接受、被认可。
记者近日走进了这座神秘的监区,零距离观察他们在这里如何接受改造、接受治疗、又将如何融入社会。
监区里飘动的“红丝带”
在走进监区之前,民警发给每位记者一条红丝带佩戴在胸前。“红丝带代表对艾滋病患者的关心与支持,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患者人权的尊重。”民警说。一进监区,“红丝带”随处可见,每位民警胸前戴着红丝带、每台电脑的显示屏上贴着红丝带、每个房间的门口也都系上了红丝带。
记者看到,每一间监房有6张单铺,1台电视,墙上还挂着画或格言警句;每一间都配有阳台,窗台上种着绿色盆栽,洗漱用品整齐地摆放在一边,阳光洒进房间的每一处角落。
据二监区监区长吴凯介绍,监区免费向病犯提供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药品,投入30多万元购置了血液分析仪等检测检验器材,配置手术室和常规治疗药品,并每半年为他们体检一次CD4。
为满足改造艾滋病犯的特殊要求,监区定期开展文化教育和康复性运动。监区开辟了图书角,并设有心理咨询室,多功能室、宣泄室等。民警为过生日的艾滋病服刑人员做长寿面、送贺卡,为少数民族服刑人员组织民族节等;另外,可能对服刑人员造成伤害的物品都进行钝化和无害化处理。
“可以说,监区里的每一处布置都是精心安排的,目的就是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改造和生活环境。我们不能延长他们生命的长度,但通过我们的工作可以拓展他们生命的宽度,让他们在这里有尊严地活着,刑满以后还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吴凯说。
记者了解到,二监区在实践中摸索出了“诊、情、心、转、升、稳”六字教育改造工作方针,特别是针对艾滋病服刑人员可能产生的悲观、绝望、恐惧、孤独等不良心理,监区自编了《人为什么活着》、《预防自杀》等专题教育教材,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引导、鼓励艾滋病服刑人员正视现实,正确面对艾滋病,树立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感恩”
“我们这里的60多个服刑人员,每个人到二监区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感恩。” 一名在押艾滋病服刑人员这样告诉记者。
负责教育管理工作的二监区副教导员唐金彪告诉记者,大多数艾滋病服刑人员在第一次被告知得病后,情绪都表现得非常狂躁,有些人甚至用头撞墙。“他们(艾滋病服刑人员)的极端情绪如果控制不好,将极大危害整个改造过程,带着这种情绪出狱,就会威胁社会安全。”
李欣(化名),35岁,因诈骗罪被判处11年徒刑,2009年7月被投送二监区服刑。当他得知自己感染艾滋病后,第一感觉是活不长了,抱着自生自灭的心理,一度想要破罐子破摔。
民警们第一时间发现了这一状况,从心理矫正、防艾教育到病情治疗,片刻不放松;同时,民警也说服家人重新接受了他。看着警官们如此关心自己,李欣逐渐放下抵触,从“阴影”中走了出来。“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和改变,在这个大环境下,每个人的心灵在逐步净化。”在民警们用“心”管教下,监区有28名罪犯放弃了曾经自杀轻生的想法。
唐金彪告诉记者,为了让艾滋病服刑人员消除“敌意”,民警们实行“零距离”管理,不戴手套、不穿防护服、与他们面对面交谈、无障碍接触,把他们视同正常的服刑人员。
保外就医一直是艾滋病监区民警面临最棘手的难题,在二监区需要保外就医的46名罪犯中,有二十多名家里坚决不肯接收,在协调过程中民警甚至多次遭到罪犯亲属的责骂,但这些,都没有挡住管教民警工作的脚步。
据了解,自监区成了以来,共安排警力130余人次,累计行程70余万公里,途径贵州、广西、云南、四川、黑龙江、新疆等省份,将46名保外就医的艾滋病罪犯送至户籍地,并与当地司法、劳动保障部门、社区矫正机构“无缝”对接;期间,没有发生过一起艾滋病病人将病毒传染给民警或者是其他人员的事件。“这与我们管理方法得到服刑人员认可,尊重我们有很大关系。” 唐金彪说。
“三不伤害”让他们融入社会
二监区监区长吴凯说,要让艾滋病服刑人员重新融入社会,就不能让他们身体上的疾病再“感染到”心里。为此,二监区将“从三伤害到三不伤害”作为对病犯教育改造的终极目标,即从“伤害自己、伤害别人、被别人伤害”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也不被别人伤害”;同时,监区强化感染者义务教育,组织服刑人员举行宣誓等仪式,作出“感染到我为止,不传染他人”的郑重承诺。对艾滋病服刑人员遇到的离婚、子女抚养权、财产纠纷等案件,监区主动联系法律志愿者、律师,为罪犯主张权利,维护他们的合法利益。
李欣很后悔当年的“失足”。他说,自己出狱后不要求挣很多钱,但想参加一些宣传艾滋病知识的志愿者组织。“我想回报,回报父母、回报妻儿、回报朋友、回报社会。”
对艾滋病服刑人员来说,最害怕的就是歧视和冷漠。好在,随着社会公众和其亲属对艾滋病慢慢有了科学的了解,再加上监狱对他们进行的康复性治疗、人文关怀和疏导教育,每一个艾滋病服刑人员较刚入狱时都有了很大改变。
据跟踪了解,自二监区成立以来,共完成3千余人次门诊工作,为42人抗病毒治疗,抢救上消化道出血、心脏病等重症患者26人次,肺结核隔离治疗15人次,累计静脉采样1500余人次,未发生一起罪犯监内死亡和重特大监管安全事故,未发生一例职业暴露事件。监区曾经办理保外就医的46名艾滋病服刑人员和释放的69名离监艾滋病服刑人员没有发生违反承诺感染他人事件或重新犯罪行为。
“虽然我们走错了路,但是你们从来没放弃我,警官和我们心连着心,给我们你的关怀,照亮我们灰色的人生。红丝带系着你我他……我们要努力去改变,认真过好我们的每一天。”一首艾滋病服刑人员自己填词的《红丝带家园》之歌,是他们和全体民警共同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