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区总体艾滋病疫情呈低流行态势,感染者以外来务工的青壮年为主。传播途径以性接触传播为主,近两年‘男同’和农村中老年感染者有增多现象。”昨天,区疾控中心主任助理顾谢君对记者说。随着各项“防艾”措施的出台,秀洲区正在努力构建“全民防艾”体系,为城乡居民织起一张严密的防护网。
高危干预队显“神通”
近年来,区疾控中心在各镇、街道建立了8支高危干预队。干预队成员由镇、街道医疗单位的卫生监督员、医务人员、检验人员、健康宣教员以及社区工作人员等组成。同时,制定了一套高危干预工作制度,认真分析高危人群的分布、性别、年龄、行为和活动等特点,选择高危干预工作的途径、方法和措施,提高干预效果。
“我们在干预过程中发现,穿便装更容易跟高危人群接触,穿制服去一下就把距离拉远了。”新塍医院医务人员告诉记者,前几年,医务人员穿着白大褂走进美容院、浴室或KTV等场所时,经常遭到冷眼,吃闭门羹更是“家常便饭”。后来,医务人员换上日常便装,就像普通客人一样与被干预对象聊天,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经过短短一年的“角色转换”,医务人员取得了被干预对象的信任,他们甚至会主动致电医生询问防护措施。
“防艾”触角不断延伸
今年初以来,全区共举办个体工商户“防艾”知识培训7场次。目前,全区公共场所“防艾”标志和安全套放置率均达到100%,初中以上学校的阅览室均有“防艾”丛书,开课率达到100%,向新居民发放宣传资料1.4万多份,这是秀洲区“防艾”触角不断向基层延伸的典型案例。区健康教育讲师团也经常来到田间地头、企业学校等开展宣传活动。
为提高宣传效率,秀洲区高危干预的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王江泾镇在4家洗浴场所招募了4名“同伴教育员”开展同伴教育,去年全年共干预15人。场所内人群对“防艾”知识知晓率达99.16%,远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区疾控中心还招募了2名男性同性恋志愿者,在“圈内”开展宣传教育,“男同”人群干预人次数同比上升81.16%。
构建全民“防艾”体系
目前,全区7个镇(街道)已建立艾滋病中心初筛实验室1个、初筛实验室5个、艾滋病快速检测点3个,镇(街道)艾滋病检测覆盖率达到100%。设立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室(VCT)5个,每年开展咨询检测人员全员培训。去年,已接受咨询1182人次,检测1175人次,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例。同时,开展术前检测、婚前检测、孕产妇检测和重点人群监测31580人次。
为确保将每一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患者及时纳入管理,区公安分局治安大队全力协助开展病人现住址追索,对辖区内转出的治疗病例和随访患者及时向外省、市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