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1日電題:從灰色到陽光:中國艾滋病毒感染者呼籲更多社會尊重
新華社記者田穎 李斯博
北京一家咖啡廳裏,艾滋病毒感染者李虎和大偉與朋友們坐在一起聊天,他們從外地趕來參加晚上舉行的艾滋病日公益活動,咖啡廳裏陸續有其他志願者進入,他們用擁抱來相互問候。
他們參加的是由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北京紀安德諮詢中心和中國艾滋病病毒攜帶者聯盟三家機構聯合發起的“愛滋徒步——為愛走長城2012”公益項目。該項目旨在發動社會大眾參與救助受艾滋病影響的人士,與此同時開展反歧視的宣傳倡導。
李虎是天津海河之星HIV(艾滋病毒)感染者工作組發起人,他說起這些年來社會對艾滋病的態度,“變化還是有的,但步子小了點兒”,他希望艾滋病相關知識更加普及,人們逐漸認識到艾滋病毒感染者一樣可以正常地生活、工作。
李虎認為,社會對艾滋病態度的進步主要體現在感染者話語權增加,“感染者敢說話了,相關政策制定也更加重視我們的參與”。李虎說,在一次政策討論會上,一位專家建議對感染者家屬進行強制告知,他和在場的另外兩名感染者當場反駁,這項建議至今還沒有付諸實施。
但針對感染者的歧視依然存在,就業歧視、就醫歧視等等都嚴重影響著感染者的生活,並傷害了他們的感情,李虎說。
李虎的一位朋友在2008年底因為腰椎間盤突出就診,醫生說只需小手術就可以康復,但在術前強制血檢中檢出HIV陽性,醫生讓他回家靜養,拒絕收治。李虎說:“現在這位朋友只能拄著雙拐生活了。”
他說,我們希望通過艾滋病知識普及,使所有醫生知道,按照正規操作流程實施手術不會感染。但這方面的知識即使在醫務人員當中也並非人人皆知。
李虎的組織11月29日在天津醫科大學與醫科學生做了一場交流,他提問學生:艾滋病毒傳播的必備條件有哪些?蚊蟲叮咬為什么不能傳播艾滋病毒?但沒人答得上來。
李虎於2006年檢測出HIV陽性,“剛查出來時覺得自己活不多久了,但現在發現感染艾滋病毒並不等於世界末日。”於是他放棄經商,轉而為艾滋病毒感染者做同伴支持,“我要告訴他們積極配合治療,保持好心態,感染者一樣可以正常地工作、生活。”
28歲的感染者大偉,2005年接受央視“新聞調查”欄目專訪,主動公開自己的感染者身份,大偉說:“再讓我選擇的話,我可能會選擇播出時對畫面進行處理,因為自那以後我生活上、精神上的壓力還是挺大的。”
大偉用“漂泊”來形容他現在的生活狀態,他不斷地更換工作,到處搬家,“我怕周圍人通過那期節目認出我來”。
一次房東看到網上有關大偉的報道,便給大偉500塊錢,讓他重新租房。大偉說他很理解房東的擔憂,也很理解不再和他聯繫的朋友,“我生怕影響周圍的人”。
大偉說,對艾滋病毒感染者的社會歧視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但他也看到了一些進步。“在我的家鄉甘肅也有了收治艾滋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專科醫院,全國的防疫站現在也更名為疾控中心了,國家出臺了艾滋病防治條例,包括今晚我們在北京搞的活動,也說明我們逐漸從灰色地帶走到陽光下,一切都在一步一步改善。”
根據衛生部和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世界衛生組織聯合評估結果,截至2011年底,估計中國現有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約78萬人,其中病人約15.4萬人;2011年新發感染者約4.8萬人,因艾滋病相關死亡約2.8萬人。
從全球來看,中國的感染者和病人數約佔全球的五十分之一,仍屬於低流行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