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毒能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吗?”“能”、“不能”…….5月22日,在唐山市玉田县,一场特殊的性病艾滋病防艾培训班正在举行。说其特殊,是因为与会的41名被培训者,全部是该市农村的男同性恋者。
“研究发现,蚊子嘴上的残血量仅有0.00004毫升,如按此计算,要叮咬2800次,残血量中才能带有足够引起HIV感染的病毒。而且,当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被蚊子吸入后,艾滋病病毒在2-3天内即被蚊子所消化、破坏而完全消失。而蚊子一旦吸饱血后,要待完全消化后才会再叮人吸血。因此,无论从哪条途径,蚊子传播艾滋病的可能性可以说是不存在的。至目前为止,尚未发现经蚊子或昆虫叮咬而感染艾滋病的报道。”唐山市疾控中心防艾专家、性病艾滋病科科长魏学前耐心的解释解开了大家的疑问。
培训班上,省预防医学会秘书长陈志明做开班动员讲话,并就农村MSM进行性病艾滋病干预的重大意义进行了讲解。唐山市疾控中心防艾专家们就农村MSM人群性病、艾滋病知识进行了专题讲座。河北MSM防艾合作论坛秘书长子寒做安全套正确使用、MSM人群性病预防注意事项通过互动游戏进行了讲解。活动现场,还播放了河北同心缘工作组自主编创的男同性恋防艾音乐广播剧《爱》,许多人留下了激动的泪水,并表示一定积极投身于防艾活动中去。
据了解,此次培训是受国家艾滋病防治社会动员项目资助,在唐山市开展的首场农村MSM性病艾滋病干预项目。此项目由河北省预防医学会主办,河北省MSM防艾民间组织合作论坛承办,自4月份启动以来,已经先后在邢台、保定、廊坊各开展了一次农村MSM性病艾滋病综合干预,共有近200名农村MSM参加了培训,发放安全套2500只,防艾宣传资料近500份。
据河北省MSM防艾民间组织合作论坛秘书长、河北同心缘志愿者工作组组长子寒介绍,较之城市而言,农村MSM人群隐蔽性更强、受传统观念歧视更重,比城市MSM群体更加难以接触。近两年来,河北同心缘工作组针对农村MSM人群特点,对农村MSM人群防艾干预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初步总结出了“真情法感召、零距离接触、全方位干预”的农村MSM干预方法,在多个城市进行了农村MSM性病艾滋病干预探索。河北省预防医学会秘书长陈志明表示,此次在国家艾滋病防治社会动员项目的支持下,以省为单元对农村MSM进行防艾干预在全国尚属首次,作为项目主办方,河北省预防医学会将紧密和民间防艾组织“河北省MSM防艾民间组织合作论坛”合作,保质保量按时完成项目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