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8日

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县创新关爱新理念,践行吸毒

  • 未知
  • chain2012
  • 2011-03-09 00:00:00

  在目前社会仍然存在歧视;医患关系不够协调;干预单方情愿;高危人群缺乏心理关怀;干预效果难以达标的情况下,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县CDC艾滋病科郑红伟副科长(下称小郑),在县CDC领导的重视及支持下,创新了关爱服务新理念,探索出吸毒和艾滋病(以下简称“毒、艾”)干预新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作法是:

  一、开发社会资源,营造反歧环境

  通过采取走访机关、学校、医院、企业、社区、乡镇、公安‘三所’(戒毒、看守、拘留)娱乐场所、“毒、艾”人群,进行反歧社会调研;举办反歧培训班,寻求新闻媒体反歧宣教;开展禁毒日和艾滋病日反歧活动;散发反歧资料传单;组织反歧文艺演出;张贴/挂反歧标语/横幅;布展反歧宣传橱窗;出刊反歧板报/墙报;编制反歧工作简报;制作反歧宣传展板;设置反歧医疗网点等立体资源开发举措,较好的营造了全社会反歧关怀的良好氛围,也促进了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机制的启动与运行。

  二、投入人性关爱,启动心理关怀

  心理关怀,是“毒、艾”工作的“重头戏”。如果干预缺乏爱心投入,只是空口阔论,纸上谈兵,必然会导致干预效果的“打折”。小郑在重视思想关怀的基础上,对个别生活特别困难的“毒、艾”病人,予以力所能及的帮扶和关心。如:捐助衣物、解决临时就餐等。艾滋病病人袁某某(男,46岁)的妻子抛弃了丈夫和几岁的孩子离乡而走,家境十分悲惨。小郑得知消息后,便登门进行心理关怀和思想开导。还在“六.一”儿童节,为孩子购买新衣服及儿童玩具,并与他合影留念,使艾滋病病人家庭的孩子也能享受到普通家庭的尊严和快乐。袁某对此感动万分,逢人便讲:“郑老师是人间的大好人,是群众的好医生。”今年5月,在他临终前昏迷中,还念念不忘恩人郑老师,情景十分感人。

  为了加强对“毒、艾”病人的心理疏导,艾滋病科还开设了“自愿咨询室”。几年来,先后接受咨询的人员,从十多人增加到三千余人,并通过感染者同伴民间组织,开展“互预”活动;还在上海市聘请了一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同伴,为本县感染者民间组织的县外“顾问”,除对在上海打工的隆昌籍感染者开展心理疏导外,也积极协助并协助隆昌县感染者组织进行关爱帮扶,使心理关怀成为了“毒、艾”干预的“重头戏”。

  三、弥合医患裂痕,融洽服务关系

  在小郑看来:干预就是服务;干预就是关爱;干预就是尊重;干预就是帮扶。因此,她为了加强与“毒、艾”病人的沟通、交流、咨询、服务,主动把自己的电话及QQ号全部公开,24小时开机,随时接待服务。吸毒病人陈某某(男,42岁)孤身一人,无依无靠,生活困难,小郑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帮病人所需,四处奔波,到处联系,最后,终于为他办成了低保待遇,使生活有了基本保障。陈某十分感激,并热泪盈眶的说:“郑老师真是世界上最慈善的好心人,也是我的救命恩人,今后,一定要知恩报恩,为她争气,坚决丢弃毒品,重新做人”。现在,郑老师已经成为高危人群信赖的“偶像”。她与“毒、艾”病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做到了“零”距离,无缝对接。从而,有效的弥合了医患裂痕,较好的融洽了医患关系。

  四、建立个人档案,进行“亲情”管理

  小郑,对“毒、艾”深表同情;她把病人当为“亲人”;把病情当做“家情”,进行“亲情”关怀。为了做到:家底清,情况明,有的放矢,细化服务。她在认真捕捉艾滋信息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了160余份“HIV/AIDS个人档案”(内容涵盖:基本情况、治疗前CD4个数、病毒载量、治疗同意书签字及告知、治疗方案及更换表、依从治疗情况、服药副作用及处理意见、定期随访治疗情况及死亡终止表等),并定期对艾滋感染者和艾滋病人,进行流调及随访。还按乡镇、分为年度,编制了“HIV/AIDS人员情况登记表”(内容包括:姓名、片区、性别、出生、年龄、疾病名称、地址、感染途径、死亡时间等);“CD4细胞检测登记表”(项目有:姓名、性别、年龄、地址、电话、检测次数、治疗编号、HIV确认报告编号、报告日期、CD4个数/ul、采血时间、收到报告日期等);“抗病毒治疗随访跟踪表”(包括:编号、姓名、开始治疗时间、年度、月份、随访时间等)。

  为了充分掌握高危人群的分布情况,她跑遍了全县50余家娱乐场所,并亲手绘制了“隆昌县娱乐场所地形图”;还坚持天天浏览网络信息。一经发现新增病例,便及时告知所在辖区及加强随访。然后根据随访情况进行网报。由于她工作留痕,数据有根,信息准确,胸中有数,关怀到人,服务到位,用“心”营造“艾滋信息资料库”。因此,做到了“毒、艾”工作“干预全方位”、“关爱全覆盖”、“服务网络化”。

  五、关注流动人员,追踪外地服务

  小郑,在全心搞好本地“毒、艾”工作管理的基础上,还十分关心和重视流动到外地“毒、艾”人员的后续服务。做到:全程关怀,不分内外。如:艾滋病人袁某某(女,44岁)因爱人感染艾滋病死亡,自己无法在当地生存。因此,决定去外地打工谋生。临行前,小郑特地登门看望,并一再嘱咐:“出门在外,孤身寡人,无人关照,要多加保重,千万不要忘记坚持抗病毒治疗及定期检测CD4细胞。如果发生性关系,一定要戴好安全套。还叫她经常保持与自己的联系,便于帮助和指导。”袁某到达外地后,依从郑老师的嘱咐和交代,经常电话告知自己服药与检测的情况及身体状况。元旦、春节特地从远方发来短信,向小郑新年祝福。现在,郑老师已经成为袁某一生中,最值得敬仰和信赖的“亲人”及“知己”。

  由于小郑的工作执着,对“毒、艾”病人的道义倾注,对高尚医德的辛勤播种,对反歧关爱的热心投入,对干预理念的深化探讨,对干预模式的大胆创新,因此,产出了:“从社会歧视,到受到尊重”;“从医患裂痕,到关系和谐”;“从空口说教,到关爱服务”;“从我行我素,到疗、检依从”;“从思想抵触,到感恩行动”;“从干扰稳定,到社会减负”;“从单向干预,到双向互动”;“从要我干预,到我要干预”,“从干预低效,到指标攀升”干预效能全面整合的丰硕成果。

  据统计,截止2010年9月,全县艾滋病感染者治疗比例达到78.75%,(超出国家规定指标8.75%);HIV的CD4细胞定期检测比例为85.71%,(超过国家规定指标35.71%);AIDS的CD4细胞定期检查比例升到86.11%,(超过国家规定指标36.11%);固定性伴检测数达77.08%,(超出国家规定指标17.08%);告知配偶比例为75%;CD4细胞上升比例为46.67%。总之,各种效果指标,全面超过国家标准。从而,有力的验证了“关爱服务新模式”所带来的明显干预效果。

  结束语

  本篇“干预模式转变的探讨”报道,不仅仅是经验交流和信息互动,更重要的是干预方式与方法深层次的实践与变革。从而,对“毒、艾”干预工作提出了:“反歧,要从医界做起”;“尊重,要从理解做起”;“干预,要从关爱做起”;“服务,要从温馨做起”;“心疗,要从激励做起”;“感恩,要从感动做起”;“依从,要从信任做起”;“防治,要从互动做起”,“八位一体”的新思考与新启迪,并浓化出:反歧–尊重–干预–服务–心疗–感恩–依从–防治,的“毒艾干预链”及关爱服务“系统工程”的鲜活经验。(四川省内江市CDC艾滋病项目办 技术官员、副主任医师:苏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