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艾滋病防治宣传办法推广会在昆明举行。会上,省社科院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发布了《触及未触及之处:利用少数民族语言制作艾滋病病毒预防视听材料的实用手册》,让人们在娱乐中接受重要信息。
专家称,此举开创了运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艾滋病预防广播剧教育的先河。
“为分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经验和推广这套已经验证的方法,我们出版了一本手册,该手册介绍了如何制作在语言和文化上能被少数民族接受的媒质,尤其是广播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曼谷办公室文化处高级顾问白海思说。汇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超过10年的利用当地语言制作预防广播剧的经验,“《少数民族语言艾滋病预防教育广播剧实用指南》现在已有英语、中文、泰语、越南语的版本。”
据介绍,我国的景颇族、傣族、佤族的人口中面临艾滋病感染的风险较高。那些生活在偏远边疆地区、无法较好地听、读、写汉语的少数民族人群通常不能被标准的艾滋病预防项目所覆盖。
因而,利用在文化和语言方面恰当的预防材料向这些人群普及艾滋病预防知识,就成了一有效的途径。如利用少数民族语言制作的广播剧、电视剧、连环画杂志、电影。研究表明,人们在娱乐中更容易接受信息。
8年来,为了开发制作这些材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曼谷办公室提炼出了一套“12步法”。在亚洲发展银行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大力支持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作了13部广播剧在柬埔寨、中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和泰国播放,这些广播剧在文化和语言上都与这些国家相适应,内容涉及HIV和艾滋病、吸毒、拐卖、不安全流动和偷渡。
亚洲发展银行称,那些曾经收听过用他们本土语言创作的广播剧的当地人,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大大提高。例如,柬埔寨的腊塔纳基里省,在收听用布劳语制作的广播剧之前,只有35%的布劳族村民知道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但在听了广播剧之后,知道的人数比例上升到75%。
该手册还有一份简明且详细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2步法”的说明。同时列举了用少数民族语言设计制作预防广播剧的实际步骤。
“无论是哪里人,都能从用他们自己语言编写的手册中获得最多的信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曼谷办公室文化处艾滋病与非法贸易项目官员大卫?菲戈得说到。尽管这本手册主要介绍的是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药物滥用、非法贸易和偷渡的内容,但联合国的这套方法能够且应当被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如妇女和儿童健康和免疫、农业甚至旅游业。
该手册可从以下网站下载:www.unescobkk.org/culture/trafficking
短评:联合国项目官员的“智慧”
如何将要传播的理念深入人心,这是传播学者面临的共同难题。联合国项目官员白海思在推广会上的做法给人很多启示。
其一是深入调查,白海思经常深入村寨进行田野调查研究,她的调查都在当地社区进行,收集生活故事及素材,当地社区面临等问题,田野调查的方式能获知人们最想知道的事件“兴奋点”,从而让传播者做到有的放矢。
其二是选择恰当合适的媒体。目前的广播剧模式很适合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在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多使用收音机的模式,广播剧则由具备少数民族语言广播频率的电台广播,而若没有电台广播,她们则利用大喇叭广播,进行宣传。过后,还制成CD与磁带光盘免费供当地居民使用。
其三是发挥母语的作用。诚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官员大卫?菲戈所言:“无论是哪里人,都能从母语中获得最多的信息”。实践证明,母语的力量是巨大的,运用布劳语制作的广播剧,柬埔寨当地人知晓率提升到75%。
在云南省构建桥头堡战略这一大背景下,我们可从中得到启发,更加重视母语的作用,争取用东盟国家熟知的“母语”向他们传播信息,这样的宣传效果肯定会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