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州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在国家、省、州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中国-默沙东艾滋病合作项目的支持下,形成了以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传染病院为中心,县、乡级医疗机构为平台的抗病毒治疗体系,积极开展艾滋病毒感染者/病人抗病毒和机会性感染治疗,全州抗病毒治疗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建立抗病毒治疗网络体系
2010年7月,凉山州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心、凉山州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培训基地在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传染病院挂牌,凉山州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实习基地在布拖县人民医院挂牌,其他重点县人民医院均成立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心。
州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心、州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实习基地已建立了规范的咨询服务室,为接受治疗的病人提供咨询、依从性教育、心理关怀支持服务。2011年,其他重点县医院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心将陆续建立咨询服务室。
各级抗病毒治疗中心均成立了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领导小组和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专家组,负责州、县各级医疗机构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技术支持、临床培训实习、抗病毒治疗药品发放、督导检查、考核、评价工作,并向感染者和病人提供转介、关怀支持等服务。
目前,凉山州已经形成了州级抗病毒治疗中心为核心,县级抗病毒治疗中心为基础平台的防治网络,为凉山州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网络保障。
二、强化能力建设
为提高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能力和水平,州县级抗病毒中心派出54名骨干人员分期赴北京地坛医院、北京佑安医院、云南省传染病专科医院、广西、广州八院等地进行短期进修。派出分管领导和一线人员赴安徽、广西、新疆等地进行考察学习。州抗病毒中心邀请国家级师资对全州县级抗病毒治疗人员进行了培训。目前,接受培训的医务骨干人员已经在各个单位治疗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州抗病毒治疗中心定期召开全州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联席会议,通报抗病毒治疗进展,总结经验和不足,努力提高抗病毒治疗的能力和水平。
三、加强督导工作
为提高全州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质量,州抗病毒治疗中心加强督导工作,利用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数据资料,通过电话、传真、网络通讯等方式实时了解各县(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治疗详情,及时反馈结果,督促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同时,组织国家、省、州级专家多次到布拖、昭觉、普格、喜德、冕宁、越西等县进行现场督导,通过听取汇报、现场查阅资料、与工作人员交流等多种方式,对各县医院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对相关数据进行核查,并针对工作中出现问题进行技术指导,努力提高县级工作水平。
各县级抗病毒治疗中心对各开展抗病毒治疗的乡镇卫生院,通过现场培训、现场督查等方式对乡镇卫生院的抗病毒治疗工作进行技术支持,提高乡级卫生院的抗病毒治疗工作质量。
四、初步成效
凉山州抗病毒中心在国家疾控中心性艾中心专家指导下制定了《凉山州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人档案规范化管理草案》和《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管理流程》,确保全州抗病毒治疗按照标准流程、规范开展工作。充分利用通过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将符合抗病毒治疗条件的最新名单下发到17个县(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机构,督促各中心向符合治疗条件的患者提供治疗,并收集反馈信息进行汇总和处理。制定药品发放计划,及时提供和回收药品。
截止2010年11月,全州累计治疗艾滋病人1154人,正在治疗1033人,其中累计治疗儿童10人,正在治疗儿童8人。据中国疾控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数据队列显示,全州去年入组并治疗满1年的患者当中,治疗12个月病人存活并继续在治的比例为89.7%(国标80%),已达到国家标准;在治病人当年完成1次病毒载量检测的病人比例为55.1%(国标55%),已达到国家标准;CD4检测率为30.0%(国标50%),至少完成7次随访率为62.2%(国标70%);抗病毒治疗覆盖率38.4%(国标70%)。
在AZT,D4T,3TC,NVP,EFV等药物治疗组合治疗方案中,成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使用AZT+3TC+NVP组合方案的人数最多,占51.02%;其次是d4T+3TC+NVP组合方案,占31.75%;AZT+3TC+EFV组合方案,占12.49%;儿童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使用d4T+3TC+NVP方案占75%,AZT+3TC+NVP方案占25%。
五、挑战
全州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面临的挑战:如何积极稳妥,保证应治尽治;治疗应进一步规范化;加强病人依从性教育;病人的关怀支持如何持续保障。
凉山州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心、凉山州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培训基地挂牌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