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把每年12月1日作为“世界艾滋病日”,号召全世界人民行动起来,共同对抗艾滋病。今天是第23个“世界艾滋病日”,由海淀区卫生局、海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海淀区住建委、海淀区中建一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清河街道、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华北电子大学协办的12.1慰问工地外来务工人员大型防艾活动在在中建一局清河工建西区(毛纺中路)工地组织大型的农民工防艾宣传活动。
此次活动的主题是“遏制艾滋、履行承诺”,海淀区更是提出了特有的口号––“防艾、关爱–你我同行”,在众多高校、建筑工地、社区开展了有特色的宣传活动,目的就是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防治艾滋病的知识,号召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唤起人们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同情和理解。
海淀区是流动人口大区,外来务工人员在流动人口中占有很大比例,他们对于辖区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同时也是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被关注人群。据了解,近年来,艾滋病传播途径和重点人群都发生了改变,外来务工人员对艾滋病的预防意识较差,他们已经成为艾滋病防治的重点人群,据防病数据表明:2009年艾滋病感染者中76.92%属于外籍人口。所以加强对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刻不容缓。从2010年开始,海淀区作为全国的试点地区,开展了农民工健康关爱工程,切实保障广大农民工的身体健康,将艾滋病防控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及干预活动。
多年来,海淀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在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创新防艾工作机制、规范防艾工作管理、营造防艾社会氛围、提升群众健康知识知晓率等方面动脑筋、想办法、下功夫、求实效,为预防控制艾滋病的传播蔓延做出了积极努力。2009年,海淀区开始了为期5年的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创建工作,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辖区26个部门和29个街道乡镇为成员单位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建立组织机构,健全防治网络;确立工作目标,完善措施方案;明确部门职责,巩固协作机制;畅通传播渠道,号召社会参与等措施,稳步推进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
活动上,高校志愿者代表将为400余名建筑工人送上特殊的“礼物”,将装有健康知识手册、口罩、创可贴、安全套、香皂等物的“红丝带健康包”发放到农民工手中,这些礼物贴心又实惠,很多外来务工人员获取艾滋病的渠道有限,他们不知道如何预防,更不知道一旦被感染该怎样处理,一些艾滋病方面的知识多半让他们羞于启齿,而健康知识手册为他们大开了一扇获取艾滋病知识的大门。
此次慰问演出不仅丰富了农民工兄弟的打工生活,带来领导的慰问,同时也能提高他们对于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增强防范意识,很多关于艾滋病预防的知识融会贯通在文艺演出当中,外来务工人员在娱乐的同时也感悟到了生命的意义,引起他们强烈的共鸣,使他们能够更加爱惜自己,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