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7日

有关艾滋病致孤儿童

  • 人民网
  • chain2012
  • 2010-11-22 00:00:00

  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的定义,艾滋孤儿是指自身健康但父母一方或双方因艾滋病死亡年龄在15岁以下的儿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估计,截止2005年底,全世界有1千500万艾滋孤儿。预计到2010年,全球艾滋孤儿数量将达2千500万。据国家卫生部门统计,截至2006年8月,我国内地因感染艾滋病父母双亡的孤儿有8644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公布的数字表明,目前中国有7.8万个孩子因为艾滋病而失去了双亲或单亲。一些艾滋病防治专家预言,中国正处在艾滋病大暴发的边缘,如果现行的干预措施不力,到2010年,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人将上升到1000万,至少产生26万的艾滋孤儿。

  我国艾滋孤儿目前的生存环境令人堪忧,他们不仅有生活上的困难,精神上的压力,更有得不到亲情关怀等情感上的痛苦。具体表现在:

  (1) 可怕的社会歧视

  在我国,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及其家属存在严重的社会歧视问题。对于艾滋孤儿来说,他们所面临的歧视是多方面的。邻居们担心被传染,往往对他们避而远之;同伴们不但疏远他们,还经常对他们取笑作弄;由于害怕给学校和班级带来不利影响,老师们也常常想办法把他们赶出校门。由于害怕老师和同学们的冷眼和嘲弄,艾滋孤儿也都不愿去学校或选择退学,即使在课堂上,他们也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对于社会的歧视、冷漠和遗弃,反而会激起他们的逆反情绪和行为,甚至会在他们脆弱的心灵中埋下仇恨的种子,渐渐形成报复社会的心理。因为人们的偏见,使得很多艾滋孤儿都生活在艾滋病的恐惧与绝望之中。

  (2)严重的心理障碍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的早逝和社会的歧视,艾滋孤儿普遍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特征是自闭、自卑、胆怯、悲观甚至绝望。一项对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艾滋病预防关爱合作5个项目县251名6~14岁艾滋孤儿的调查显示,有89.7%的儿童在父母去世后感觉自己的生活不好,有63.4%的儿童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有55.0%的儿童在父母去世后产生了情绪变化,39.0%的儿童报告因思念亲人和害怕而难以入睡或常做噩梦。

  (3)极度困难的生活状况

  由于艾滋病的流行,父母患病,使家庭收入急剧减少,家庭积蓄用于治病,使家庭陷入贫困,儿童的生活质量下降,营养不足,生长发育不良,他们的生存时刻面临着威胁。在失去父母的教育和保护后,有的儿童不得不辍学外出挣钱补贴家用,缺乏基本生活保障的他们,还很可能成为流浪儿、童工、乞丐、童妓、甚至罪犯,并随时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4)受教育机会的减少

  接受良好的教育,对一个儿童一生的发展非常重要。然而艾滋孤儿在失去父母一方或双方后,他们继续上学的可能性明显减少。辍学的主要原因有:儿童不得不去工作来养家糊口而没有时间上学或完成作业;负担不起学费而不能入学;受到歧视而不愿意到学校;失去父母的管教约束而不能坚持学业;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无心上学等。辍学对一个儿童的打击非常大,他们这个年龄段的求知欲望非常强烈,如果他们获取知识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给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极大的创伤,并影响他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