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下午,由我校湘雅医学院红十字会主办,红丝带防艾协会协办,得到第六轮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社会组织参与反歧视宣传”大力资助的“防艾滋 反歧视”讲座走进了文学院。我校学工部副部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心理学博士唐海波教授为前来聆听的近300名学子作了精彩的讲解。
唐海波教授围绕“防艾滋反歧视”的主题,运用具体的数字、生动的实例、震撼的画面,从艾滋病的定义、传播途径、临床表现、治疗现状、避免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地阐述。精深的专业知识,精辟的案例分析,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艾滋病的医学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一种由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的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唐教授从艾滋病的定义入手,指出性、血液、母婴三条艾滋病传播途径,深入讲解了急性感染期、潜伏期、艾滋病前期、典型艾滋病期等临床表现。
他介绍,“截至2008年6月30日,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252748例,其中病人73071例,死亡30883例,遍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只有几种公认的能够抑制和延缓艾滋病发展的药物,即使澳大利亚生物化学家马克·查恩从鳄鱼血清中提取的肽蛋白能瞬间有效杀死艾滋病毒,但离推广应用还有最后一步,初步预计需要五到八年。但唐海波教授指出,艾滋病还是可以预防的,需要人们在生活中加以注意,例如,剃须刀、牙刷不能共用;远离毒品,抵制毒品;不到未经政府批准的采血点献血;要输用经过艾滋病病毒检测合格的血液或血制品;医疗或美容时,要使用一次性或经过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等等。
唐海波教授强调,日常接触和公用艾滋病病人用品,如握手、拥抱及共用办公用品、餐具、卫生间、浴室、泳池、被蚊虫叮咬等均不会感染艾滋病。“艾滋病是人类健康的公敌,而艾滋病患者是我们的亲人和朋友,是疾病的受害者。家庭、社区的友善和理解可以为艾滋病患者提供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鼓励他们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利于提高病人及感染者的生命质量,也有利于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维护公共秩序。艾滋病的防治是全社会的责任,关心爱护,不歧视艾滋病人是我们每个很应尽的职责。”唐教授号召更多的人投入防艾活动,与艾滋病患者共享一片蓝天。
据悉,本次讲座是我校“12.1”世界防艾日系列活动的一部分,近期内该报告会还将在铁道校区和湘雅校区等陆续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