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一名大学生参加了当地今年举行的教师招录,因艾滋检查呈阳性后遭拒录,于是愤而起诉当地教育局。近日,此案在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法院开庭审理。法律界人士认为,在我国,艾滋病患者在就业、教育和医疗方面面临着严重歧视,此案的审理意义重大。
2006年颁布的《艾滋病防治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而人事部和卫生部新出台的公务员录用全国统一体检标准,也已经删除了之前“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不合格”的表述。温家宝总理过去7年来都专门考察艾滋病防治工作,还把艾滋病致孤儿童和患者请到中南海参观座谈。而安庆市教育局拿孩子和家长无法接受艾滋病患者老师,以及“公务员体检标准及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作为拒录理由,反映出艾滋病患者在就业等方面仍然面临着严重歧视。
这种歧视是不会自动消失的,只有社会各方共同努力,特别是政府和立法者加以规范并身体力行,才能起到正面引导作用。同时,政府的责任也不仅仅限于通过立法消除雇主的歧视,保障艾滋病患者合法的工作权利,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和媒体改变社会中的歧视态度。
在安庆这起就业歧视诉讼案的相关报道中,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法律工作者表示,他反对艾滋病歧视,也同情当事人的遭遇,但作为一个家长,他还是接受不了一个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站在讲台上的现实。
这位法律工作者的言论,很真实地反映了一部分人的心态。在现实社会中,歧视问题是法律层面无法彻底解决的。国人凡事先求自保,当事不关己时,可以表示出无限的宽容,而一旦影响了自己,却唯恐避之不及。在我们的社会中,充满了太多的隐形歧视,比如性别歧视、地域歧视、社会身份歧视、户籍歧视等,即使属于少数现象,也是当下社会正在发生的现实。
要彻底消除歧视,政府应该肩负首要责任,但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普通公民,也有义务从道德层面摘掉有色眼镜,以宽容和尊重的角度,去接纳包括艾滋病患者在内的弱势群体。一个合格的公民,不仅是善于保护自己的权利,同时也要有尊重他人权利、平等对待他人和积极主动关怀社会的人本情怀。
目前社会中对艾滋病的恐慌主要来自于谣言。近几年来,艾滋病的治疗在技术上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科学家早已不把艾滋病看成是“不治之症”了。只要坚持正规治疗,患者可以带菌长期生存。艾滋病只是一种慢性疾病,但来自社会的冷漠和歧视,却将不少艾滋病患者逼成“精神绝症”。
记得姚明当年与魔术师约翰逊一起所做的公益广告,使更多人关注到艾滋病患者的生存现状。在国内,艾滋病长期以来一直是耻辱的标志。不过近些年人们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政府也开始更开明地讨论艾滋病防控问题。艾滋病由被清除到被接纳,显示了国家和社会在维护人的尊严方面的进步。
当一个人感染了艾滋病毒,可以坦然地告诉家人、朋友、老板,告诉身边的每个人,而大家也可以平静地接受,并给予足够的尊重和帮助,这样的社会才是真正充满关爱的社会。每个公民的实际行动,可以滴水穿石地改变整个国家对艾滋病的看法,化解弱势群体的困境。而只有社会的大环境充满希望,每个个体才能真正地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