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8日

沈阳昨日举办“反歧视午餐” 记者同桌探访患者

  • 未知
  • chain2012
  • 2014-05-27 11:01:39
 昨天是“5.26国际艾滋病反歧视午餐日”,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举办“共进一次午餐,减少一份歧视”的活动。

  活动主办方负责人称,歧视已经成为中国防治艾滋病的巨大障碍。由于歧视,许多有感染风险的人拒绝接受检测,许多艾滋病毒感染者隐瞒病情。歧视不仅无益于防艾,而且成为艾滋病毒传播的“帮凶”。期间,记者走近几位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探访他们的内心世界。

  最怕病情暴露

  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最害怕什么?“身份暴露,怕被歧视。”采访中,所有感染者和患者的答案都是如此。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沈阳医诚红丝带之家负责人张明香称,调查显示,九成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最怕身份暴露。

  四年前老刘被确诊为艾滋病患者,他目前在一家国企工作。“刚知道自己得了艾滋病的时候,特别恐惧,每晚都是在绝望中度过的。”老刘告诉记者,他和很多感染者每天都担心会被周围的人发现真相。有一次去他去医院开药遇到熟人,问他干吗来了,他回答得支支吾吾。“在单位吃药的时候也得躲出去,要是被人撞见了,就解释说吃的营养药。”

  老刘说,“我们中有10%—20%的感染者得知自己被感染后,就主动放弃了工作,就是怕暴露身份,自己都瞧不起自己。”

  歧视无处不在

  “这个病已经让人很痛苦了,再被歧视心里受不了。”彤子(化名)感染艾滋病两年。他说,对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歧视普遍存在,就医时也难免。平时最怕自己得病,去一般医院就诊,一旦被检测出感染HIV,医院会让他们去定点医院就诊。但问题是如果需要手术,那几家定点医院并不是所有手术都可以搞定。“遇到拒诊是常有的事,即使是看皮肤科、眼科这类不需要接触血液的病。”

  有一次彤子的手在单位被割破了,便去就近的医院处理一下。当时,彤子告诉医生他患有很严重的肝炎,建议他戴上手套再缝合。“那位医生显然听懂了我的意思,戴了两层手套。”

  对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来说,正常生活跟其他人没有区别,可是一旦被拒诊就是对他们的一次提醒,“歧视有时候比死亡更可怕。”

  彤子和很多艾滋病感染者、患者一样,慢慢远离原来的朋友,和几个病友组成了新的圈子。“歧视,把普通人和我们艾滋病人割裂成你们和我们。而我们的故事,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并不为‘你们’所了解。”

  吞口水未必染艾滋

  很多人担心和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一起吃饭,有可能接触到口水,从而引发传染。网络上还有一种说法——“要达到能够传染给别人的地步,对方必须要吞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50毫升的口水。”

  张明香表示,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艾滋病病毒能通过呼吸或胃肠道,或者人与人的日常接触,如一般社交场合的礼节性接吻、拥抱、咳嗽等途径传播。“通过唾液传播,除非口腔黏膜或者消化道黏膜屏障功能出现问题,比如有溃疡之类的,才能通过血的途径进入体内。和病人一起吃饭肯定没有问题,甚至吃他们的剩饭都不会被传染上。”

  张明香解释说,吞下50毫升口水的说法也不准确。50毫升的口水,得看这个病人的病毒载量是什么情况,载量如果很低,血液里的病毒已经检测不到了,唾液里更是微乎其微了,就没有传染危险。 沈阳日报记者樊华